从大城市返乡创业,由一个“小白”到种桑养蚕的行家里手,11年间,他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同时不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就是资中县良琴种植家庭农场(位于陈家镇新店子村)负责人周在良。
学习探索,发展复合经济作物
日前,记者见到周在良的时候,他正在观察新引种的“致富伞”——桑枝菌生长情况。

周在良有85亩蚕桑园,桑枝菌是他近几年探索的蚕桑产业的衍生品。

2021年,陈家镇政府组织周在良等蚕农外出学习。看到其他地方用废弃的桑枝种桑枝菌,变废为宝,周在良心想:“我们地里修剪的桑枝大多直接堆在那儿,影响生产,何不用来种桑枝菌?”
回到村里后,周在良便开始行动。“把粉碎的桑枝作为主料,配上一定比例的糠壳、石灰等原料调节酸碱度,发酵数天,高温消毒,放入菌种,四五十天就能出菇。”周在良认真讲述桑枝菌种植经验。
政策扶持,共享致富“秘诀”
“我2013年在沈阳打工,工资还可以,但听说家乡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就想回来试试。”周在良告诉记者,他承包了50亩地种植桑树养蚕。
“起初我只敢养0.3张蚕,原因有三个:一是新栽种的桑树可采摘的桑叶少;二是自己的养殖技术还不够好;三是当时的蚕茧都是外面的商贩来收购,价格很不稳定,他们还会压价。”周在良说。

周在良担心的问题在2016年得到解决。当年,陈家镇引入四川宏和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共育室+农户”的产业化抱团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搭建起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实施“订单蚕业”“保底收购”“二次返利”一系列惠农兜底政策。
这让周在良有了发展的底气。当年,周在良成立了资中县良琴种植家庭农场,桑树种植面积扩大至85亩,每季养15张蚕,加上卖桑葚、桑枝菌等,每年创收40余万元。

周在良逐渐成长为陈家镇新店子村的蚕桑产业“土专家”,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蚕桑产业,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产问题。“周在良是‘专家’,有啥问题问他,他都会尽力帮助我们解决。”新店子村村民罗序富说。
展望未来,周在良充满期待。“我把桑枝菌种好后,就教大家一起种。”他说,返乡的11年,是他最忙碌的11年,希望家乡的蚕桑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