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解锁全国文明村——资中县银山镇岗石村的“幸福密码”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姜晓凤 编辑:邓婉蕾 发布时间:2024-05-23 17:13:31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资中县银山镇岗石村,村子不大,但却不少荣誉加身。“全国文明村”“四川省乡风文明村”“省级四好村”“省级依法治理示范村”,省、市级“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乡村振兴路上,岗石村结合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契机,狠抓乡风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找到了群众的“幸福密码”。

近日,记者走进岗石村,试图解锁那些藏在村子里的“幸福密码”。

密码一:制度先行
让乡风文明建设有章可循

岗石村位于银山镇西面,成渝高速、成渝铁路和321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岗石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户籍村民879户2789人,下设2个党支部,拥有党员69人。

要让群众享受乡风文明的福利,就必须先遵守乡风文明的秩序。这是岗石村村两委班子的共识。

2023年,银山镇成为全市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首批试点镇之一,在该镇的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全面铺开之际,岗石村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并依托有序的制度,让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先立规矩再干事!

岗石村把建章立制作为开展工作的起点。

村里成立了村级面貌改善攻坚队,统筹抓好农村面貌改善和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形成镇级部门指导抓、村委班子具体抓、帮扶部门协助抓的工作机制。

2023年7月,岗石村农村面貌改善攻坚队成立,队员结构为6名包联干部+5名村干部+2名村民党员。攻坚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群众宣传农村面貌改善的相关政策。

攻坚队员、岗石村党总支委员吴静告诉记者,他们要向村民宣传补助政策、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同时调解群众之间、群众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纠纷。

岗石村六组有一片竹林,有的村民在林中养了鸡鸭,卫生条件不达标,加之竹林本身缺乏打理维护,这片竹林又脏又乱,臭气熏天,蚊虫众多。

有群众建议建个居民活动广场,经过攻坚队商议后,发现这片竹林就是个好位置。但这竹林涉及6户村民,要让他们全都同意才能实施。

有的群众不理解,不愿意砍掉自家的竹林,攻坚队员们便三番五次上门劝说。白天不在就晚上去,通过拉家常、聊政策,推心置腹地做思想工作。终于得到了所有村民的点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同时,村里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岗石村积分管理办法》,明确了加分24条、减分10条细则,将乡风文明建设标准化、具象化。

修订了《村规民约》,纳入了庭院整洁、互敬互爱等条款,明确了红白喜事礼金标准,进一步形成了乡风文明建设共识。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了对村民小组的目标考核,作为小组长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树立奖优罚劣的鲜明工作导向,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密码二:奖惩激励
促进文明习惯更好养成

1月5分、2月5分、3月15分、4月45分,73岁的村民马顺同的家门口张贴的乡风文明评比表上,清楚展示着他们家今年以来的文明积分。评比表下,一面写着“银山镇岗石村文明户”字样的流动红旗甚是吸引眼球。

村党总支委员吴静告诉记者,马顺同家门前展示的积分,来自岗石村从2023年12月开始实行的乡风文明建设积分制。他们家的庭院总是十分整洁,他也不焚烧秸秆,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这些成为他加分的重要因素。今年4月,他的得分排在全村前三名,因此获得流动红旗。

“现在我们村比以前好太多了,路也修好了,耍的地方也修起了,大家都更爱干净了,以后我要做得更好,争取每个月都得流动红旗。”马顺同说。

积极参与配合农村户厕、厨房改造;积极协助村“两委”协调处置纠纷问题并取得良好结果;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入伍、被大学录取或参加义务献血活动;拒绝高价彩礼、彩礼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带头发展产业、吸纳村民就业……记者注意到,在积分制的加分细则中,众多向上向善行为都是加分项。村民可凭积分兑换洗衣粉、洗洁精、纸巾等生活用品。

今年以来,岗石村还利用“红黑榜”展示标杆、曝光陋习,累计发放“流动红旗”15次,评选出“红榜”8户,“黑榜”4户。

记者在岗石村六组看到,“红黑榜”上清楚地展示着,“岗石村6组马顺彬家,主动担任联户为村民服务,庭院干净整洁,杂物整齐有序,积极参与森林防火巡逻。2024年4月25日被评为红榜。”而另一位村民则因院落卫生脏乱差,物品摆放无序被评为黑榜。

与此同时,为了用好用活乡风文明建设积分制,岗石村还将积分直接作为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模范的重要参考依据,增强群众信服感。

村里还探索了“积分+党员发展”“积分+社会服务”等制度,将乡风文明建设直接与入党入伍、政策享受结合,给不守规矩者“戴上金箍”。

通过引导+激励+惩罚,岗石村不断强化群众自律意识,全面促进乡风文明。

密码三:红色文化
打造独具韵味的典型院落

橙丰小院位于岗石村六组,面积约18亩,共68户人,其中长期在家的有40户82人,是岗石村乡风文明氛围最为浓厚的院落之一。

据统计,自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启动以来,岗石村收集群众改善需求68条,形成40户51项改造任务清单,投入财政资金、自筹资金等70余万元,利用现有成片天然竹林,打造了“竹苑家话”村民休闲广场1个,大幅提升了院落“颜值”。

翠绿的竹林、干净的广场、闲适的石桌石凳、充满历史感的浮雕墙……眼前所见,正是院落里的一个重要整改场景。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党军队被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1949年12月6日……”墙上,《英烈光辉照银山》记述着金紫山战役的经过。而浮雕图案,正是在金紫山战役中英勇战斗的革命先烈。

在院落内打造烈士纪念石展示“金紫山战役”情况,以红色文化滋养文明乡风,爱国爱家、崇尚文明的风尚吹遍院落,浸润着岗石村。

值得一提的是,岗石村也注重通过宣传,让文明风尚潜移默化,让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秉承着“思想观念转变是最深刻的变化”的理念,岗石村把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作为突破口。该村结合面貌改善行动,召开院坝会8次,宣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决遏制高价彩礼、婚丧礼俗、不赡养行为、封建迷信、农村赌博等乡风文明领域的各类乱象,发放积分存折300余本,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管理。

岗石村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每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9次,常态化开展组织“送电影下乡”,组建村级“坝坝舞”队伍1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新风。

“密码”加身,岗石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推动下,乡风文明有了具体可感的举措、群众可见的成效,村子美化了容颜,更提升了内涵和气质。如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这个全国文明村里逐渐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