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无花果之乡”,威远县依托县域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全力推进无花果产业链延伸。2月25日,记者从威远县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县已启动国家级无花果种质资源圃申报工作,通过嫁接繁育新品种,为无花果产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则是种子的遗传资源。在位于威远县界牌镇的中国·威远无花果博览中心基地,一个由农技专家和种植能手组成的专家团队,利用高效嫁接技术扩建种质资源圃。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无花果集中种植区,隐藏着一座无花果“基因宝库”。据悉,整个资源圃一共有200余亩,栽植航天育种苗木和杂交育种苗木3万余株,这次一共嫁接300余个品种。
为什么无花果种质资源圃采取的是嫁接方式而不是传统育苗栽苗方式,其中有什么奥秘?
“此次收集的品种主要是枝条,如果采取育苗方式,要先育苗,苗子要等一年时间。”威远世界无花果博览园管委会高级农艺师徐永宁解释,嫁接能缩短周期,实现当年挂果;通过嫁接,成活率可超过90%,能保证快速建立种质资源圃。
无花果种植能手赵建伟手把手地向种植户传授嫁接技术:“嫁接的时候要45度角削皮,在切口前面进行定位,再顺着定位平行下去,就是一个平行的嵌合点,然后把准备好的芽放在这个位置按紧,通过嫁接膜把它牢牢地捆绑在这个砧木上。”
在嫁接现场,每一棵嫁接好的树苗上都挂着一块黄色的信息牌。
据介绍,每个品种进行筛选、核实之后都会挂一块牌子,写上品种名。资源圃内有300余个品种,有些是有名字的,有些是编码,要在后续管理中根据生长情况挑选好的品种,最后进行申报确定名字,就像“甜城红”品种一样,开始只是一个代码“108B”,后来取了这个名字。
据介绍,申报国家级无花果种质资源圃,能科学地保存和管理无花果品种,使其不被遗失,维护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圃还能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平台,通过育种创新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新品种,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有助于无花果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我们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已经建立无花果种质资源圃,收集种质资源300余份,开展了全世界首次无花果航天育种,培育航天苗3万余株,进行了无花果杂交育种、榕小蜂授粉等试验研究,具备申报国家级无花果种质资源圃的条件。”四川远歌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农艺师杨胜川说。
威远县种植无花果有140年历史,如今已形成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农户多渠道增收。
威远县无花果产业发展迅速,10余年时间,实现了连片种植规模、科技创新能力、融合发展水平、综合加工实力“四个全国领先”,2024年产值约6.9亿元。
(熊小利 钟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