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旅游+工业”:威远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来 源:内江日报 记 者:徐静 编 辑:张佳瑜 发布时间:2022-04-28 09:18:28

作为工业大县,威远有着丰富的工业资源。但随着时代变迁、技术更新,一些老厂矿、工业区逐渐闲置下来,成为工业遗产。

近年来,不少工业旧址在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下获得新生,纷纷变身旅游打卡地,焕发出新活力、产生新价值。

让我们走进威远,看这座城市是如何擦亮尘封的工业遗产,创新“旅游+工业”模式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余热发电厂

“硬核工业”也有诗意

大灰墙、高烟囱、冷凝塔、大车间……是工业时代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记,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

有“川南工业重镇”之称的连界镇,依托川威集团为龙头的钢铁工业,因地制宜盘活工业遗址、深挖工业故事,将工业遗产“活化”为工业景观,积极打造沉浸式工业动能空间站、川威工业博物馆,让“老面孔”成为旅游“新地标”。

如今,这里又有了一个新标签——川威集团工业研学旅行营地。

沿着斑驳的围墙走进营地,高高耸立的烟囱和冷凝塔,在阳光下凸显其独特的工业风格,厂区内随处可见的“抓革命 促生产”“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等颇具时代感的标语,仿佛是穿越时空而来。

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余热发电厂是营地一期的核心区域。厂区空地上,精心布局的“老物件”讲述着它的故事:

为解决75立方米的高炉剩余煤气放射对环境的污染,威钢集团新建了这座3000千瓦的余热发电机组,由企业自主设计、安装和调试投运。

余热发电厂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威远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记忆,是时代记忆的生动载体。

在厂房一楼的电力科普馆,可以看到水气管道和送风机、给水泵等生产设备,走过时光长廊、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感知中国发电技术的演变。

厂房二楼保留发电厂原有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发电设备,通过实物展示让游客了解发电原理。

在营地营销负责人邓宇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由检修车间改造的教室,教室的地板全由透明玻璃构成,透过玻璃能清晰看到下方的给水泵。

打造“工业+研学旅行”新模式,是川威集团探索的一条由“重”变“轻”的产业发展新路。

当前,营地以中外冶金故事、金属百科知识、钢铁生产工艺为内容研发“钢铁是怎样炼成”课程体系,从传统工业、现代工业、环保经济的角度,结合现代科技,开发以互动体验性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留住工业文脉,传承奋斗、创新的精神。

另一栋2层高的旧厂房则将改造成小V文创园。在这里,游客可以喝杯咖啡、打卡拍照,或倚窗发呆、欣赏排污扩容器改建的独特喷泉,或安静地看书,尽情享受慢时光……

排污扩容器改建的喷泉

不灭的印记

深山里的“工业活化石”

“没有威远煤矿的煤炭,四川的火车就翻不过秦岭;重庆的钢铁厂就炼不成钢。”时至今日,威远煤矿退休职工李伟念叨过去的辉煌成就时,依旧充满自豪感。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山王镇黄荆沟威远煤炭陈列馆,找寻一个时代的印记:

1910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带着探矿技术来到了黄荆沟,拉开深山小镇煤矿开采序幕。

193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扩大自贡自流井煮盐业,决定开发黄荆沟的煤炭,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自流井煮盐业的能源需求。

1940年,威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聘请当时的实业家、中国现代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孙越崎为总经理。

1942年,当第一台40马力的蒸汽绞车投入运营时,群山环抱的黄荆沟从此有了机械的轰鸣声,“井架天轮飞转,井口乌金泉涌”则是生产作业的真实写照。

展厅里,通过实物、模型、图文展板、视频影像、互动体验等,游览者可以详细了解威远煤矿的“前世今生”,也能窥见四川煤矿业近一个世纪的潮起潮落。

抗战时期,威远煤矿不仅保障了自贡自流井生产食盐所需燃料,还保障了内江资中各大糖酒厂需要的大量燃煤,从而生产大量作为汽车、飞机的动力燃料——“无水酒精”。

同时,威远煤矿生产的优质煤被大量运往炼钢厂、军工厂制造前方急需的武器,为我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工业“活化石”。

陈列馆内,还设置了威远煤矿井下采煤的模拟场景。黄荆沟煤田属极薄煤层,有的采煤工作面高度只有40厘米,采挖十分辛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威煤人累计采挖原煤1800多万吨。

“我们铭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些工业遗迹,更是那个时代为振兴国家而艰苦奋斗的矿工们。”威远煤矿陈列馆馆长何洪均说,与一般旅游景点不同,工业旅游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时代、一个产业,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威煤八十年的建矿历史,是勤劳、奋斗、拼搏、奉献、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历史的记忆,永远的精神”……

历史的记忆,永远的精神

游客王汉初、李桂仙等人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言,表示不会轻易忘记过去,要向父辈们学习,做好自己的工作、报效祖国。

红村旧址

忆石油会战峥嵘岁月

在新场镇红村石油大会战旧址,工业遗产逐渐转化为旅游景点,也成为人们了解时代发展历程的窗口。

1964年,地质专家在威远发现天然气;1965年,一辆辆满载石油工人的大卡车驶向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威远曹家山。小小的山村,掀起了石油会战的序幕。

他们居住在荒山野岭,生活艰苦,却干劲十足,井位一经选定,破石头、平场地、搭工棚。没有床,就用木棒捆床;没有水,就开凿打井;吊车不足,陡坡大型机械上不去,他们就用肩扛用手捧把设备推上去……

“会战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假日,最高峰时施工队员达6000多人。”曾参加过当年威远红村石油会战的廖宣州回忆,那个时候修建的大礼堂特别气派,能容纳上千人,而且只花了一周时间就建成了。

通过钻探,探明威远气田储量达400亿立方米,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创造了数个全国第一:

新中国第一个整装大气田——威远气田;

新中国第一条大型输气管线——威成输气管线;

新中国第一座大型天然气净化厂——威远脱硫一厂;

……

走进“红村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环境整治工程和利用项目,“威远初现”“肇基红村”等12面浮雕墙,述说着当年油气开发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景观墙旁“一切为了70亿,一切为了找石油”的标语赫然竖立,它承载着一代石油人工作、生活的回忆,寄托着浓浓的旧情怀。

“感触挺深的,尤其钦佩老一辈石油人那种奋斗精神。”游客王强认为,工业遗产是记录和书写历史的珍贵纸页,是父辈们激扬青春的见证,无数惊天动地的奋斗故事在这里上演。复原后的“旧址”,能带给大家更多的精神鼓舞。“我相信,在这片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新时代红村精神一定会重新启航!”

威远县将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工业遗产,以自然资源、工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依托,创新打造具有煤铁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力争打造威远乃至内江又一崭新的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