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区双龙路有一家家庭料理店,开业3年,靠一手地道的“妈妈菜”征服广大食客的胃。
店主刘忠林岁数不大,但天天逛菜市、“泡”厨房,还很爱唠叨,熟客们都亲切地称他:老刘。

老刘书写的“压力再大也要好好吃饭”
“压力再大也要好好吃饭。”这是老刘最爱唠叨的话,也是他开店的初衷。11月30日,记者走近老刘,听这位“90后”老板聊他独特的“生意经”。
“转场”买新鲜
早上8时,东兴区晨望路农贸市场人气正旺。人群中,记者一眼便看见了背着背篼买排骨的老刘。
“肉我都在这里买,买鱼我会去三湾,买核桃肉又会去龙凼街。”装好排骨,老刘便骑上摩托“转战”三湾农贸市场、龙凼街农贸市场。

老刘逛菜市
“一个菜市啥菜都有,干嘛要这么麻烦地‘转场’?”老刘回答记者,为了买最新鲜的食材,他每天都会逛市场,“内江城头大大小小的菜市我都逛遍了,很清楚在哪里能买到我最满意的食材。”

老刘挑选排骨
其实,刚开店时,老刘也像大多数餐饮店一样,与菜贩签订了送货协议,但看到送来的菜不新鲜,老刘立马终止了合作。“还是要自己挑过的菜才放心。”老刘说。

老刘挑选蔬菜
买完菜,老刘赶回店里,摆好凳子、擦完桌子,又开始淘米煮饭,为中午的订单准备食材。
用心做出“家味”
老刘的店很小,菜也不多,“主打”的都是像青椒肉丝、鱼香肉丝、番茄炒蛋、烂肉豆腐这类的“妈妈菜”。店里最醒目的位置挂着老刘用毛笔写的“标语”:压力再大也要好好吃饭。
“我开店就是想让大家有一个好好吃饭的地方。”老刘说,好好吃饭说起来容易,但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当下,已是一件不易做到的事。“我早些年,就吃到过不好好吃饭的亏。”

准备开业
那时,老刘在成都做室内设计,“工资很高,但长期熬夜加班,吃饭很不规律,最后积劳成病,被诊断出肝功不全。”老刘只得辞掉工作,回内江住院治疗了大半年。
“大病初愈,我不想再出去闯荡,就想留在内江,赚多赚少无所谓,就图个安稳健康。”恰逢学厨的表弟也从甘肃回来,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开个中餐馆,“我们把店定位为家庭料理,希望顾客每次来都吃出家的味道。”

老刘的店
为实现这一目标,老刘坚持用自己熬制的猪油炒菜,食材能买土货就买土货,烧椒酱、酱豆腐等配料也都花时间纯手工制作……
老刘的用心得到了顾客认可,渐渐有了一批“回头客”。“我从不做营销,也有稳定的客源,很多时候都忙不过来。”
“人情味”是最好的调料
中午,店里很快坐满了客人。老刘与表弟各自分工,配合默契,将客人照顾得井井有条。“请尝尝我新酿的米酒和酱豆腐。”每一桌客人,老刘都送了“惊喜”。
自由职业者李湘是老刘店的“忠实粉丝”,在她看来,老刘的“妈妈菜”味道好,食材干净,一份小炒20多元的价格极具性价比,时不时还打包赠送烧椒酱,“我几乎每天都来,他的店已成了我第二个‘家’。”

老刘切菜
尽管不愁客源,但由于定价低,又坚持用最好的食材,老刘卖出的每一道菜的利润并不高,“每盘22元的青椒肉丝,我只赚7块钱。”老刘说。
开店3年,老刘的收入大多贴补了店里的花销,疫情最艰难时,还向父母借了半年的房租,直到今年才有盈利与表弟分红。
不赚钱为何要坚持?老刘说,他“生意经”的重点不是赚钱,而是想“赚”更多正向的情绪价值。
比如:通过开店,他结识了很多好友,扩大了社交圈;用心研发的新菜,得到顾客频频称赞;送出的烧椒酱,让大家每顿饭前都胃口大开;顾客临走前,夸他的菜有“家的味道”……

朋友聚餐
老刘至今都记得,刚开店不久,一位女生在店里吃了一口他做的“外婆肉丝”后,当场就哭着说:想起了外公生前做的菜。
后来,这位女生常通过老刘的微信点外卖,但就是不来店里吃,“我问过她原因,她说怕又在店里哭出来,难为情。”
老刘说,比起钱,他更看重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连接,“做菜最好的调味就是‘人情味’,我希望我的小店,能带给人更多的温暖。”
记者手记:
老刘的松弛感
跑几个市场买最新鲜的菜,不顾利润也要用最好的食材,花几个小时做纯手工烧椒酱,热情拿精酿米酒、酱豆腐招待客人……在采访老刘的过程中,他的松弛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做生意跟“玩”一样,添了成本,也多了“人情味”。
当前经济并不景气,房产下行、实体店难以为继,在这样的“阴影”里,我们难免心生浮躁,将努力赚钱定为第一目标。很多年轻人甚至放下了曾无限向往的“诗和远方”,将手机壁纸、电脑桌面通通换成了祈求发财的“财神爷”。
记者采访老刘的初衷,也是想替有创业意愿的读者探一探开家小店的“门路”,但随着聊天的深入,渐渐被老刘的松弛打动。的确,没钱万万不能,但这并不代表自我价值需要钱来衡量。所以,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老刘开店不为赚钱的“生意经”,毕竟人生大事,不过填饱肚子,老刘的店能温暖众多食客的胃,不也是他“赚”到的另一种价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