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黑臭”变“清流”,资中县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罗艺 编辑:尧一玲 发布时间:2025-11-26 17:29:54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初冬时节,漫步在资中谷田河畔,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新铺设的休闲步道上,市民们悠闲散步;两岸新栽的绿植随风摇曳,工人们正忙着进行最后的绿化收尾工作。几位老人坐在崭新的休闲廊亭下聊天,享受着冬日的暖阳。眼前这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是资中县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果。

“以前这里是个大家都绕道走的臭水沟,夏天蚊虫多得不敢开窗。现在政府对这里进行了彻底治理,两边还打造了漂亮的河堤,环境真的变好了太多,我们老百姓打心眼里高兴,给这项为民工程点赞!”在河边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老居民李祥感慨地说。

系统谋划,从“源头”根治水环境顽疾

资中县城区水系发达,河道众多,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河道一度成为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面对这一民生痛点,资中县于2019年果断启动“资中城区‘海绵城市’结合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并将其作为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谷田河外,还包含城区广义沟、永兴河、武陵河、石堰河支流等多条河流的治理任务。

资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彭志玲介绍,治理工作绝非简单的“清淤冲刷”,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遵循“截污控源、清淤疏浚、景观提升”方针,力求精准施治、长治久安。

“‘截污控源’是根本,好比给河道做‘肠道手术’,彻底切断污染源;‘清淤疏浚’是基础,如同为河道‘清肠排毒’,恢复其基本功能;‘景观提升’则是升华,旨在为河道‘梳妆打扮’,让其重焕生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彭志玲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治理理念。

精准施治,“一河一策”打造治理样本

谷田河的蜕变,是资中县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谷田河项目现场负责人唐军指着初现雏形的河道向记者介绍:“谷田河工程于2023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内容涵盖了河道治理、截弯取直、淤泥清理、埋设截污干管等关键环节。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

记者在现场看到,曾经的“龙须沟”已不见踪影,河道被重新梳理,笔直的截污干管深埋地下,将沿岸生活污水统统“收纳”,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安装路灯、补栽一些更具观赏性的绿植,并完善所有配套设施。”唐军补充道,“整个项目计划于2025年12月底全面完成建设,我们正全力冲刺,力争在明年春节前向市民开放这段全新的滨水空间,让大家过年有个新去处。”

据悉,资中县的黑臭水体治理并非“一刀切”,针对不同河道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河一策”个性化治理方案。除谷田河外,城区广义沟、永兴河、武陵河、石堰河支流等也在同步推进治理工作。

“海绵”理念,让城市呼吸更有“弹性”

在治理过程中,资中县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度融合。不仅着眼于“除黑消臭”,更注重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的雨水管理和生态韧性。

在已完工的河段,可以看到一系列“海绵元素”:沿岸建设的绿地并非普通的绿化带,而是精心设计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和生态旱溪。这些设施在雨天能够有效地渗透、滞蓄和净化初期雨水,减缓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在晴天则成为优美的景观,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

记者从资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海绵体”。将过去的“快排”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模式,让整个河道沿线区域变身成为一个集生态净化、休闲游憩、景观观赏于一体的线性生态湿地公园,最终实现“清水绕城、长制久清”的愿景。

成效初显,“生态福祉”提升市民获得感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资中县已累计建设5条河道污水管网44.865公里。其中,污水主管网28.065公里、污水支管网16.8公里,打通污水收集过程中的 “堵点”,有效遏制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

目前,资中城区“海绵城市”结合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总体治理进度已达90%,其中,广义河、武陵河的治理工作已全部完工并初见成效。

昔日掩鼻而过的“臭水河”正在蝶变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河”、“风景线”和“会客厅”。河道两岸,卫生间、休闲廊亭、亲水平台、石桥等配套设施错落有致,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亲水体验与生活质量。傍晚时分,前来散步、健身、跳舞的市民络绎不绝,重新焕发活力的滨水空间,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增强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