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的早子姜已破土而出,较普通生姜提前半年上市。凭借鲜嫩脆爽的品质,最高售价达50元/斤,姜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与此同时,在50公里外的观英滩镇一碗水村、山王镇象鼻村,姜农们迎来另一重喜悦——省、市农科院专家经过现场验收,对威远县姜种本地化培育项目表示肯定:“技术成熟可行,应加强推广力度!”
这一评价,不仅让姜农们吃下“定心丸”,更标志着“三镇联动”的姜种攻关取得关键突破。
测产验收 专家点赞“可行”
在山王镇象鼻村的试验基地里,连片姜叶枝肥叶厚,空气中弥漫着辛香。新店镇民富村早子姜种植大户游俊刚在测产验收当天起了个大早,匆匆赶来等待。“心里还是挺忐忑,不知道这试验田的姜到底长成啥样了。”他搓着双手,脸上写满期待。
田埂间,村民们开始有序采收。一垄垄姜枝被掀起,形如手掌、色泽金黄的鲜姜“探”出头来。游俊刚弯腰拾起一株,抖落泥土,用手比划着测量根茎宽度:“瞧这姜块,至少也有30厘米宽!”

“单株姜块重量,最重为840克……”省、市农科院专家随机挑选10株姜种测量,精准记录株高、分枝数等数据。
在观英滩镇一碗水村,专家组肯定试验地选址:“这片地选得好!姜种培育需选遮阴、潮湿的坡地,利于出芽生长。”

经过综合评估,专家组对两地提出测产验收意见:以当地子姜产业需求为导向,选用云南中黄姜品种,配套种姜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姜种本地化繁育,可行性强,应加强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积。
此外,专家结合现场实际,对姜种培育方法提出针对性建议。游俊刚认真记录,不时询问。“种早子姜,我们有经验,但在培育姜种上,我们确实还需要多努力。”他合上笔记本,语气坚定,“下一次培育,我们会改进排水沟方向,顺坡种植。要是能广泛推广,咱们村的姜农可就有福了!”
创新攻关 破解“姜种之困”
据悉,民富村种植早子姜已有30余年,依托独特的穹隆地貌土壤和代代相传的种植经验,逐步培育出“新店早子姜”这一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作为内江市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该产业年产量超6000吨,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然而,产业繁荣背后,姜种依赖外购的难题始终制约着发展。每年,种植户需从云南、贵州等地引进姜种,仅游俊刚一家专合社就要采购5车约150吨,2024年每吨成本约7000元,年支出超百万元。“如果本地姜种培育成功,能省下至少一半成本。”他指着远处试验田说道。这笔账,道出了威远县姜农的共同心声。

据悉,早子姜种植每亩需姜种约20吨,全县年需求量达2万吨。按近三年行情,每吨姜种价格约7000元,全县年购姜种费用高达1.4亿元。
“更重要的是能避免‘水土不服’的损失!”游俊刚指着试验田里长势喜人的姜种说。由于外购姜种生长情况难以实时掌握,质量参差不齐,每年新店镇有约10%的种植户因此受损,年损失额超500万元。
跨镇联动 呵护姜种“成长”
随着“三镇联动”姜种本地化繁育项目取得突破,威远县逐步破解外地姜种“水土不服”、成本高的难题。
新店镇联合山王镇、观英滩镇共建15亩良种繁育基地,针对云贵地区海拔温差,在市农科院技术支撑下,种植团队创新采用覆地膜保温保湿、搭遮阳网降温防灼、铺防草膜抑草等技术,并配套智能滴灌系统,确保种姜提质增效。

其中,山王镇象鼻村埋下5吨姜种进行自主繁育,村党总支部书记董学彬时常带领村民巡查姜苗,既当“现场管家”又当“应急先锋”。8月上旬强降雨期间,董学彬迅速组织抢险队,冒雨疏通排水沟、加固田埂、抢收被雨水冲出来的姜种,多次成功化解险情。
观英滩镇山清水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当提出“找寻姜种最佳种植区域”时,观英滩镇主要领导带领调研小组和姜农深入各村勘查,最终选定一碗水村。
一碗水村党委书记马光全谈起父母靠种姜供他读书的往事,坚信这里的沙泥土是“姜种繁育的天然宝地”。从土地翻整起,他便组织党员成立“姜田护卫队”,定期巡查田块、疏通排水系统,与姜农们精心管护试验田。
马光全蹲在田埂边,抚摸着新出土的姜块,眼里满是期待,“希望这个项目能扎根我们村,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生姜+粮食’套种模式,让乡亲们多一份收入。”
新店镇民富村深耕早子姜产业,在选种、贮藏等环节积累扎实经验,为姜种繁育提供保障。

“三镇联动,其利断金。”新店镇宣统委员、副镇长胡正兵表示,通过攻关本地姜种种植技术,实现姜种本地化供应,可再造“亿”级农业产业,提升种植收益,推动“育种-种植-销售”全链条升级。
项目建成后,力争实现本地姜种自给率50%以上,降低种植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建立本地化姜种供应机制和姜瘟病防控技术,可控制带病姜种流入,稳固早子姜产业,保障农户效益,延伸产业链。
成果推广后,将带动本地化种植姜种超5000亩,惠及3000户,年产量达1.5万吨,产值超1亿元,并带动务工、运输等效益超2000万元。
从乡村田头的一丫嫩姜,到威远穹窿地貌间连片的示范姜种培育基地,新店早子姜以“三镇联动”模式延伸产业链,推动威远生姜产业向绿色化、标准化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