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板,您后厨那根燃气软管裂了道小缝,可得当心!我们联系的维修师傅十分钟就到。”
“张大妈,电动车进楼道太危险,您看楼下充电区刚装的防雨棚,既遮风又挡雨,快去挪一下哦。”
……
清晨6点的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晨雾还未散尽,沿街早餐店的蒸笼刚冒出第一缕热气,身着红马甲的安全巡查队员已踩着草叶上的露水,悄然拉开了一天的安全守护序幕。
“安全无小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为筑牢这道关乎群众安危的“防火墙”,高桥街道彻底摒弃以往“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排查模式,发动巡查队员用“铁脚板”走出安全巡查新路径。一场全覆盖的“扫街”行动在辖区内全面铺开,从热闹的商超、人员密集的出租屋,到机器轰鸣的小作坊,再到设施老旧的居民小区,每一处消防通道、每一个安全死角都被纳入检查范围,确保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精准防控的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严密工作机制在“保驾护航”。街道创新建立“主要领导统筹抓总、分管领导包片负责、行业办公室与村(社区)联动发力”的工作体系,将辖区科学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2名巡查员”的专属团队,实现安全责任“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针对商铺、餐馆等“九小场所”这类安全隐患高发区,街道特意细化出一份“明白纸”式的排查清单——消防器材压力值是否达标、电线是否规范穿管、应急通道宽度够不够、油烟管道清理有无记录,条条标准清晰明了,让巡查工作不跑偏、不遗漏。
现场,巡查队员们人手一套“检查表、记录仪、宣传册”的“三件套”,挨家挨户排查、逐一标注,为每家商户建立独立的“安全档案”,做到隐患排查“一店一档、全程追溯”。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整改落实才是关键。街道同步建立“问题排查—责任认领—整改销号”的闭环台账,本次行动排查出的116处安全隐患,全部录入智慧管理系统实行“销号管理”——整改完成一处、核查通过一处、才能销号一处。
截至目前,109处隐患已彻底整改清零,剩余7处也已“挂上号”,明确了整改时限、责任人和具体措施。街道工作人员每周两次上门跟踪进度,以钉钉子精神确保隐患整改“不打折扣、不留尾巴”。
在巡查现场,红马甲们不仅是“挑刺”的隐患排查员,更是贴心的安全宣传员。遇到独居老人,他们会蹲下身细细讲解用火用电注意事项;碰到商户老板,他们会拿出宣传册逐条解读安全生产责任;针对常见隐患,他们还会结合周边典型案例“以案说险”,让枯燥的安全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入脑入心。
数据见证着宣传成效:此次专项行动累计排查各类场所620余家次,发放安全手册1100余份,通过社区微信群推送安全提示260余条,12块LED屏24小时滚动播放安全标语,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让“安全第一”的理念渗透到辖区每个角落。
安全守护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大合唱”。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街道特意开通24小时安全隐患举报热线,承诺对提供有效线索的群众给予生活用品奖励。
这一举措很快收到实效:近期有3位居民主动提供线索,帮助排查出5处隐藏在犄角旮旯的安全隐患。隐患整改完成后,街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带着米、油等奖励上门致谢,用实际行动点燃群众参与安全监督的热情,在辖区内形成“全民参与、共护安全”的浓厚氛围。
“安全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没有‘休止符’。”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聚焦餐饮、汽修等6类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安全检查“回头看”行动,通过“再排查、再督促、再落实”,严防已整改隐患反弹回潮。同时,街道将把“扫街”行动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定期排查+随机抽查+群众监督”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织密“街道—社区—网格—商户”四级安全防控网络,用实打实的行动筑牢安全防线,让群众的安全感更足、幸福感更浓、获得感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