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在东兴区的广袤田野上,却处处涌动着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从永福镇新庙子村的生姜破土飘香,到白合镇报恩寺村的韭菜郁郁葱葱,再到平坦镇水梨村的莲白翠浪翻滚,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展。眼下,东兴区各类特色蔬菜陆续迎来采收旺季,产销两旺的背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更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菜姜破土飘香
“金疙瘩”铺就致富路
在东兴区永福镇新庙子村,空气中弥漫着生姜特有的辛香。连日来,30多亩生姜进入采收高峰期,工人们手持姜锄,精准下锄、撬动、拔起,一丛丛金黄饱满的姜块破土而出,层层叠叠铺满田间,宛如“金疙瘩”洒落大地。


“挖姜是个技术活,劲儿要使巧,深了浅了都不行。”一位工人边劳作边介绍。动作娴熟。清洗区,高压水枪冲刷着泥土,嫩白饱满的生姜逐渐露出真容。内江市华全岁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华全穿梭其间,指挥调度,脸上难掩丰收喜悦:“今年亩产超5000斤,菜姜批发价每斤2块多,销路顺畅。”


永福生姜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其色泽嫩白、肉质细嫩、纤维少、风味浓郁著称,远销成渝及沿海市场。2025年,全镇生姜种植面积达2200亩,预计总产量可达3500吨,总产值有望突破4000万元,将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金产业”。


从精耕细作到品牌打造,永福镇正以“小生姜”撬动“大产业”,让这个承载地域特色的“国字号”农产品,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韭菜抢“鲜”上市
产销两旺价格稳
在白合镇报恩寺村,100亩露天韭菜田绿意盎然,辛香扑鼻。村民们正忙着收割、捆扎、装筐,一车车新鲜韭菜满载出发,驶向成都、重庆乃至山东的市场。


“现在是销售旺季,价格稳、销路俏!每天都要发几千斤。”侨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萍介绍道。这是基地首次试种韭菜,选用2024年新培育的“中叶香韭菜”品种,叶片肥厚、香味浓郁、直立性强,市场反响极佳。
基地采用自动化灌溉与科学田管,一年可收割6至7茬,株高可达40公分,产量稳定。预计今年总产量约500吨,产值超200万元。“这绿油油的韭菜,就是咱的‘金条条’!”周萍笑着说。


韭菜产业不仅为合作社带来可观收益,更吸纳了周边数十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了“家门口”务工增收。从一粒种子到一捆鲜菜,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这条“鲜”字当头的产业链,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


莲白喜获丰收
种植户鼓起“钱袋子”
“这一片地势好,光照充足,今年的莲白长得壮实,一颗最少有四五斤重。”11月24日,平坦镇邓刚种植专合社的蔬菜基地里,连片的莲白如绿毯铺展,露珠在叶片上闪烁,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务工村民穿梭田间,采收、整理、装筐、运输,动作娴熟,现场一派忙碌。


50多岁的吴付翠和李运慧是水梨村本地人,她们一边利落地收割莲白,一边笑着说:“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70元,够吃够穿,还能存点小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对许多中老年村民而言,基地务工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种生活的踏实与归属。


专合社负责人邓刚满脸喜悦:“这一季莲白有80多亩,亩产4000多斤,按市场价每斤1块多计算,预计产值超40万元。”依托水梨村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与适宜气候,这里产出的莲白个头大、包心实、口感佳,深受市场欢迎,每天至少装运四五车,直供蔬菜批发市场,供不应求。


平坦镇人大主席邹玉芳介绍,镇上持续组织农技人员下乡指导科学种植,从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护航,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以水梨村为中心的粮蔬产业基地正加速成型,传统蔬菜种植正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从生姜的“品牌化发展”到韭菜的“特色化种植“,再到莲白的“家门口就业”,东兴区正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布局,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东兴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擦亮“绿色、生态、优质”农业底色。
眼下,蔬菜丰收的喜悦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未来,东兴区将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让更多“土特产”走出田间、走向全国,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乡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