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内江市中区,清晨的蛋市巷,是从两口滚烫的锅边醒来的。
一口,是“军屯锅盔”唐大姐面前的炉膛,面饼贴上瞬间,升腾起一团带着麦香的烟火气。另一口,是隔壁“青石桥肥肠粉”兰师傅灶上那锅从早七点便开始翻滚的骨头汤,香味随着蒸汽弥漫开来。

这条曾通往甜城大厦的九十米老巷,日常依旧由这些最基础、最滚烫的营生开启。
“做这行,就是图个求生。”50岁的唐大姐在三平方米的摊位里,日复一日地掌握着锅盔最难的“火候”。她的摊位,如同一个微缩的厨房,每天产出百余个锅盔,维系着生活,也慰藉着那些专程前来、相信“吃‘魁’是福”的老客。

一墙之隔,58岁的兰师傅正仔细检查着当天的肥肠。“一旦用不新鲜的,一锅汤就全坏了。”他守了二十年,见证了每天卖出200碗粉的高峰与常态。这些老字号,是蛋市巷不曾移动的坐标,他们的坚守,构成了巷子沉稳的“旧时光”。
而改变,正悄然为这份坚守注入“新温度”。
已改造完成的蛋市巷19号老旧小区,曾经每逢大雨就积水的路面变得平整,杂乱的电线被归置入管,空地中安装了一些健身器材,楼梯旁的扶手让上下楼的老人多了份安心。这些改变没有打扰前排店面的营生,只是让后排居民的生活,能与前排的美食一样,保持住应有的“体面”。

更让老商户们心生期待的,是巷子外更大的变化。
谈及年底将建成的“四方块”新商圈,兰师傅一下子声音高了起来:“很关注进度,期待着能带动我们周边这些老巷街区的人气。”
老商家与老住户们还在原地,但他们正陪着这座城一起成长。城市的更新,与他们锅里的热气产生了具体的关联,没有用推土机碾平过去,而是在悉心保留这些“灵魂”的同时,为他们争取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傍晚七点,锅盔摊的炉火渐熄,肥肠粉的汤锅仍温。蛋市巷的“旧时光”,被妥善地保留在酥脆的锅盔和醇厚的汤粉里;而它的“新温度”,则闪烁在商户们望向未来的期盼中,也蕴藏在城市更新为这条老巷带来的从容底气里。
这或许正是最有温度的更新——让油锅里的旧时光,能持续飘香于崭新的时代。
记者手记:
和兰师傅交谈的采访间隙,他提起年底开业的“四方块”商圈,语气充满期待:“我们就在这里,等着新客人变成老客人。”这话朴素得让人动容。城市的生长,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底气吗?既敢大刀阔斧地开辟新区,也愿小心翼翼地把老巷子揽在怀里。
这条巷子自己会说话——在锅盔的酥脆里,在肥肠粉的热气里,在唐大姐收钱时那声尾音上扬的“谢谢”里。而我要做的,不过是驻足在旁,把这些声音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