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杨维蓉,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法院法官,内江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史家派出所民警刘珍林的妻子。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嘉奖1次,连续5年获评优秀公务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在法槌与烟火之间,寻得了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以温柔守护家庭,以担当诠释新时代女性的风采。

在内江的晨光与烟火中,总有一个身影令人动容:身披法袍时,她是手持法槌、守护公正的基层法官,以专业与担当践行司法为民的承诺;脱下制服后,她是揽尽家常、默默付出的警属,用柔韧的肩膀撑起整个家,于柴米油盐中书写深情与坚守。
她,就是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法院法官杨维蓉,也是内江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史家派出所民警刘珍林的妻子。
从校园青涩的恋人,到风雨同舟的伴侣,他们用7年时光谱写青春恋曲,以8年婚姻诠释责任担当。
这个扎根内江的异乡人,将青春与热忱全部奉献给这片土地。在法徽与警徽交相辉映中,她默默诠释着“警属”二字的千钧重量,也为新时代警属的故事,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一笔。
司法一线:守护正义的坚定身影
“每个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再忙再累,也绝不能有丝毫敷衍。”这是杨维蓉坚守多年的职业信条。
作为基层员额法官,她最深的体会是“案多人少”。随着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院受理的案件逐年递增,而员额法官编制有限。她的办公桌上,卷宗总是堆积如山;庭审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当事人的眼神中写满期盼。

2025年9月,杨维蓉接手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件。“每一分工资都是血汗钱”,她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为帮助12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两年的劳务费,她主动放弃周末休息,加班梳理证据,反复与企业沟通协调。仅用一个月,工资全部追回。
当事人紧握着追回的钱款,特意带来自家榨的菜籽油表达谢意。杨维蓉婉言谢绝:“维护你们的权益是我的职责。你们的认可,就是最好的礼物。”
很少有人知道,办案期间,她6岁的女儿正发着高烧。在医院陪护时,她手中仍攥着手机,一有空隙就协调案件执行。孩子滚烫的额头与手机里不断弹出的工作消息,她一样都没放下。

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杨维蓉从未想过敷衍应付,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提质增效”,为司法公正争取时间。她发现许多案件效率低下源于流程不规范、部门协作不畅,便主动牵头梳理办案堵点,制定《执行工作标准化流程》。
流程优化后,执行标准明确,审判质效显著提升。部门联动加强,“查人找物”难题得到破解,“执行难”痛点有效缓解。在杨维蓉和团队的努力下,所在法院的执行质效跃居全市前列,她主审的一起委托合同纠纷庭审,更被评为全省优秀庭审。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她对家庭与工作的精心平衡。每次加班,她都提前安顿好家中事务。待孩子入睡后,再回到办公桌前。厚厚的卷宗旁,总摆放着孩子的照片。一冷一暖,见证着她的双重担当——既是法官,也是母亲。
时间回到2024年10月。一起重大经济纠纷案因时间跨度长、案情复杂、双方矛盾尖锐,无人敢接。杨维蓉主动请缨。她反复梳理案件细节,逐页翻阅法律条文,最终成功化解这起“骨头案”。
当时,她的丈夫刘珍林正奋战在重大专案侦办一线。家中事务全由她一人承担。白天在法院钻研卷宗,晚上赶回家照顾孩子。法院与家两点一线,她用柔弱的肩膀,一边扛起公平正义,一边撑起家庭温暖。
杨维蓉常说:“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又选择了警察作为伴侣,我就要把两份责任都扛起来。”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法官的使命与警属的奉献。
警营后方:扛起担当的无声力量
“你放心去守护万家灯火,家里有我,爸妈和孩子绝不会受半点委屈。”这是杨维蓉对丈夫刘珍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承诺如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这个家庭的日夜。
刘珍林作为派出所所长,执勤、加班、出差是常态,有时整周都回不了家。双方父母年事已高、分居各地,照料家庭的重担几乎全落在杨维蓉肩上。

一边是日均近两起案件的审判压力,卷宗高过桌沿;一边是柴米油盐、老幼安康的生活琐碎,杨维蓉的每一天都在“连轴转”。她练就了“见缝插针”的本事,将时间碎片高效利用:清晨六点起床做早餐、送孩子上学,随后赶往法院;午休时致电公婆、问候父母,顺带处理家事;下班后接娃、做饭、辅导作业、哄睡家人。待夜深人静,她再悄悄打开电脑,继续审阅案卷、撰写文书。
即便被生活拉扯得步履匆匆,她从未因家事耽误一起案件审理,也从未让家人感到“没人管”的委屈。她常说:“距离稀释不了爱,反而让我们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暖。”
在她家中,阳台上花草繁茂,书架上各类图书整齐排列,餐桌上永远有三菜一汤的热气——这是她对“家”最温柔的注解。
每逢佳节万家团圆时,都是公安民警最忙碌的时刻。刘珍林从警多年,几乎从未在家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2019年除夕,刘珍林在派出所值班守岁。杨维蓉抱着刚满七个月的孩子,手提装满饺子的保温桶,顶着刺骨寒风,一步步走到值班室。“知道你回不去,我们就把年夜饭送过来,陪你一起过年。”她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意,声音却暖透人心。
刘珍林抬头,看见妻女冻得通红的脸庞,怀中的保温桶仍冒着热气。他接过饺子,眼眶瞬间湿润。值班室的同事们纷纷感慨:“有这样的妻子,我们才能安心守在岗位上。”
命运的考验总不期而至。2025年春,刘珍林突发急性胰腺炎住院。杨维蓉更是日夜连轴转:白天身着法袍出庭,捍卫法律正义;夜晚便装守候在丈夫的病床前,记录丈夫的用药、病情。
当刘珍林不顾医生劝阻执意提前返岗时,杨维蓉望着他苍白的脸色,泪水在眼眶打转:“你能不能为自己、为这个家多想一想?”可当她看到丈夫眼中那份责任与执着时,所有责备都化为理解。她比谁都清楚,“使命”这两个字,早已刻进了丈夫的骨子里,守护平安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在刘珍林侦办重大案件的日夜里,杨维蓉用理解与坚守点亮家的灯塔。孩子眼睛需要治疗,她独自扛起所有艰辛。医院长廊中,她一边安抚哭闹的孩子,一边安排工作;深夜病床前,孩子安睡,她借灯光批改案卷。
婆婆突发疾病需手术时,她知道丈夫办案不能分心,未打电话告知,悄悄接婆婆到自家,白天正常审案,夜晚独自陪护,喂饭、擦身、守夜,无一句怨言。
在杨维蓉的言传身教下,女儿格外懂事,成绩名列前茅。在一篇作文中,女儿骄傲地写道:“我的爸爸守护千家万户的平安,而我的妈妈,用整个生命守护我们的家。”这朴实的话语,道出这个家庭最动人的底色——丈夫守大家,妻子守小家,两份守护,同样滚烫坚定。
双向奔赴:同心同行的温暖约定
杨维蓉与刘珍林曾是警校同学。从校园青涩恋人到人生伴侣,他们的初心从未改变。
一个持法槌,一个戴警徽。岗位不同,却始终彼此支撑、相互成就,把事业和家庭都经营得热气腾腾。
工作中,他们是彼此的“智囊”。遇到复杂案件,杨维蓉以法官的专业帮丈夫厘清法律问题;刘珍林以基层经验为妻子的办案思路提供参考。有一次,刘珍林办理刑事案件,卡在证据采信上。杨维蓉在电话那头翻出审判笔记,逐条讲解法律条文,助他突破瓶颈。杨维蓉审理涉治安民事案件时,也常向丈夫请教,使判决既合法理又合情理。
生活中,他们是彼此的“避风港”。法官与警察,都是高压职业。回家后的一句“我听着”,就是最好的慰藉。一次杨维蓉因复杂案件调解受阻,心烦意乱。刘珍林在电话中沉稳安慰:“别急,慢慢来。你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这句话点醒了她,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在相互支撑下,两人成绩斐然:杨维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嘉奖1次,连续5年获评优秀公务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主审庭审获评全省优秀;刘珍林在妻子支持下,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被嘉奖7次,获评“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带部门连年先进。他们用行动证明:好的婚姻,从不彼此拖累,而是互相成就。
顾好小家之余,杨维蓉将爱心洒向社区。工作之余,她在小区设免费法律咨询台,为邻里化解婚姻矛盾、劳动纠纷;与丈夫搭档开展反诈宣传,用案例敲响警钟。她还坚持每年献血,累计献血量超2000毫升。夫妻二人的热忱感染了街坊邻里,越来越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爱心在社区传递。
有人问杨维蓉:“又忙工作又顾家,真不累吗?”她总是微笑:“累是真的。但看到当事人的问题解决了,家人平安健康,丈夫能安心守护这方水土,再累都值得。”
记者手记
身为基层法官,杨维蓉啃过无数“骨头案”,从为农民工周末连轴追薪,到女儿高烧时一手抱娃、一手办案,她始终平衡着天平两端。然而,比法袍更沉的,是她作为警属的担当——丈夫常年在外,她把“大家”的事当“自家事”,从公婆体检到孩子入学,事事安排妥帖。
“你守万家灯火,我守咱们小家。”这句承诺,她从未落空。正是她在后方筑起温暖的堡垒,丈夫刘珍林才能心无旁骛地冲锋在前,以警徽照亮一方安宁。
他们是彼此办案时的“智囊”,疲惫时的“港湾”。被问起累不累,她只浅浅一笑:“当事人安心,家人平安,就都值得。”法槌起落间是正义的回响,烟火升腾处是温柔的坚守——杨维蓉用双肩同时担起了法庭的庄严与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