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江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了小麦抗湿播种及
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详情如下
↓↓↓
一、未播种田块
(一)适配耐迟播品种
以川麦104为代表的主推品种播期弹性较大,在11月中旬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如果播期延迟至11月下旬甚至12月上旬,考虑更换生育期短、熟期更早的品种,如川麦1247、蜀麦1963等,以便明年茬口安排。
(二)抗湿播种保质量
一是采用免耕播种方式。土壤湿度过大时旋耕或翻耕易破 坏土壤孔隙结构,加剧湿害危害,可采用免耕方式播种。若前茬作物收获时秸秆已粉碎并均匀抛撒于地表,且田间无明水、机具下田不下陷时,可使用带旋或全旋条播机进行播种。若田 间秸秆未粉碎,需先进行一次灭茬粉碎处理,再进行后续播种 作业 。
二是采用无人机飞播方式。无人机飞播作为应急救灾技术, 可采用浅旋耕灭茬一次,然后立即无人机播种,不用覆土,避免烂种。播种时飞播高度控制在4-5米,播幅重叠率≤10%,确保落种均匀。
(三)适当增加播量
因播期推迟,小麦分蘖会减少。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来保证产量。建议比正常播种量增加10%-15%,推荐用亩种量35斤左右。
(四)坚持药剂拌种
湿害条件下,种子易感病霉烂。药剂拌种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保苗措施。推荐使用苯醚·咯·噻虫嗪或戊唑·吡虫啉等复配种衣剂进行拌种,可同时预防根腐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和地下害虫。务必确保拌种均匀,阴干后播种。湿害会影响出苗率,注意适当加大用种量。
二、已播种田块
(一)开沟降渍
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疏通田内外沟系(田内厢沟、腰沟、 围沟,田外沟渠等),确保“三沟”畅通,沟沟相通,雨停田干。对于地势低洼、积水严重的田块,要突击加深围沟和腰沟,建议沟深在40-50厘米、沟宽30-40厘米,同时及时清理田边排水通道,避免积水排不出或倒灌。机械下田时不陷车时方可播种作业,避免加剧湿害。
(二)科学补种
要适时开展巡田查苗,对于缺苗断垄超过15厘米的地段要及时补种,补种时建议浸种催芽。将种子用温水浸泡6-8小时,捞出后保温保湿催芽(可放在室内用湿布包裹),待种子“露白”后立即补种,尽量缩小苗龄差距。
(三)早施提苗肥
在排干明水、田间能下脚后,抓住雨隙或晴天,及时追施 提苗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建议每亩追施尿素10-13斤,或者施用含氮20%左右的复合肥20-25斤,快速补充养分,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
(四)预防病害草害
高湿环境极易加剧土传和种传病害危害。在追肥提苗后, 可结合喷施叶面肥,加入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广谱性杀菌剂 进行预防。对发现小麦条锈病等的区域,选用丙硫菌唑、氟环 唑等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的化学药剂,可加氨基寡 糖素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兼治纹枯病等其他病虫害,提高小麦 抗病性、抗逆性。湿害田块往往草害也重,在播后苗前实施土 壤封闭除草,可选用氟噻草胺、异丙隆等药剂;若采用无人机 喷洒防治病虫害,每亩喷液量应适当加大以确保效果。苗期田间杂草较多,再在3叶期左右进行苗期化除,苗期除草严格避 开低温寒流施药。施药时,田间湿度不能过饱和或积水,施药 后不能淹水,小麦籽粒要覆盖土壤。利用无人机等直接撒播未 盖土慎用封闭除草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