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农家书屋改革提升全域试点地区,自今年6月起,一场以“系统重构、功能重组、数字赋能、融合运用、多方参与”为核心的“书屋革命”在内江陆续推进并全面铺开。此举不仅破解了传统农家书屋“建而不管、管而不用”的痛点,更重塑了农家书屋的价值定位——从单一的图书借阅场所,升级为赋能乡村振兴的“精神枢纽”。
要让农家书屋有人气,关键是把它们建到村民身边、生活圈里。内江没有局限于“补硬件、增藏书”的传统路径,而是将书屋建设融入乡村整体发展布局,通过“因地制宜设点、资源整合共享”的思路,让文化空间与乡村生活、产业发展深度绑定。这种改革逻辑直击传统书屋“选址脱离需求、辐射范围有限”的症结,本质上是对“文化服务必须贴近群众”理念的回归,彰显了“空间为用不为形”的务实导向。实践证明,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唯有嵌入生产生活场景,才能摆脱“闲置困境”,真正成为群众愿意来、经常来的公共空间。
要让书屋真正有用,就必须改变过去功能太单一、不实用的局面,把它变成一个能满足男女老幼不同需求的综合中心。内江以“农家书屋+”模式拓展服务边界,从满足阅读需求向解决民生痛点、赋能产业发展延伸,体现了“文化为民”的深层内涵。传统农家书屋的短板,在于将“藏书量”等同于“服务力”,而内江的实践则说明,乡村文化服务的核心是“精准对接需求”——无论是针对老年群体的适老化服务,还是面向儿童的成长支持,或是助力产业发展的技能赋能,本质上都是将书屋打造为“多功能民生综合体”。这种功能拓展,不仅提升了农家书屋的使用价值,更让文化服务从“软任务”变成了“硬支撑”,凸显了文化振兴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机制创新是改革长效化的保障,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元共治、可持续发展”的运营体系。内江建立的“点单+派单+接单”服务模式、志愿者队伍培育机制与共建共享机制,破解了传统书屋“政府大包大揽、后续动力不足”的难题。从行业视角看,这种机制创新的价值在于实现了“输血式建设”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变——政府从“全能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社会力量从“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这种角色重构,既减轻了公共财政压力,又激发了基层活力,为农家书屋改革的复制推广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样本。
从全域试点向全面深化推进,内江仍需直面诸多挑战。对此,深化改革需聚焦多个方向:建立“需求清单+动态反馈”的闭环机制,以群众真实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让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推动数字化建设从“单点覆盖”向“全域普惠”延伸,既要强化技术支撑,更要注重适老化、本土化改造;以“文化+产业”融合为抓手做强品牌,将书屋与乡村文旅、特色农业、非遗传承等深度绑定,让文化品牌既具精神价值又有经济赋能能力。
农家书屋的改革,看似是“小空间”的升级,实则是乡村治理理念的革新。内江的实践证明,乡村文化振兴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建设多少场馆,而在于能否找准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构建长效机制。期待内江以试点为契机,持续深化改革,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涵养乡村文明、凝聚发展合力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