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江历来崇文重教。春秋时期,孔子曾学乐于苌弘,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关于教育传承的记忆;明朝中期,大臣赵贞吉归隐故里后,在家乡著书设教;1925年,中共内江首任特支书记黎灌英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创办了内江二中……
悠悠沱江水,千年如一日围城而走。今天,继内江一中之后,内江二中也跨过了百年历程,在这世纪之约,内江融媒记者专访了这位从内江二中走出来的杰出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透过他的讲述,回望第一个百年的奋斗故事,感知内江教育的薪火相传。
内江二中杰出校友干勇:
百年学府,更上层楼

“母校永远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11月15日,内江二中举办建校100周年办学成果展。在总结汇报大会上,干勇作为高65级的老学长登台致辞。看着台下年龄相差一个甲子的学弟学妹,他深情地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行得多高,‘内江二中校友’这个身份,永远是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重返母校,干勇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看到新校园如此漂亮,特别高兴,最大的感触就是二中越办越好,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越来越兴旺,感到非常激动。”

六十年弹指而过,在母校求学的那段岁月历历在目。干勇回忆道,那时候物质匮乏,但老师们却格外敬业,尽管他们的脸色常常因休息不足而憔悴,但却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从早到晚陪伴在学生身边,早晚自习从不缺席。而每每想起老师们诲人不倦的精神,他都深深感动,这也是母校绵延不绝的教育薪火。
学习之外,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也成了干勇心中温暖的记忆。他笑着说,那时学生们总喜欢在夏天到沱江河边游泳,屡禁不止。后来,老师们想出了一个“妙招”:趁学生们游泳时,悄悄把大家的衣裤收走。“结果大家只好光着身子,等到半夜才敢偷偷溜回去。”这件往事,至今想来仍倍感温馨。“他们就像父母一样关心着我们,有极强的责任心。”干勇动情地说。
“松迎百载弦歌,根系萃萃芳林”
在母校走过百年历程之际,干勇和高65级的同学们向母校捐赠了一幅中式屏风“迎客松”,寓意内江二中“广纳天下、开放包容”。这幅屏风非名贵之品,但仅是屏风上的12字寄语——“松迎百载弦歌,根系萃萃芳林”,同学们就讨论了数月时间。这份慎之又慎的礼物,承载着大家对母校最隆重的认可和对母校下一个百年的美好祝愿。
而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下一个百年征程,内江二中如何前行?干勇说:“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发展步入信息化、人工智能引领的工业化后期,教育改革正当其时。”

他特别肯定母校的开放传统:“二中有个很好的传承,就是办学理念开放,能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重视学生认知培养,鼓励学生关注时代发展。”这种开放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勇于探索。此次返校,他欣喜地看到学校已启动智能化教育,推进3D创客实验室建设,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方向。
“欣慰的是,母校始终保持着认真负责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干勇表示,“二中走出的学子都具备扎实的基础,这得益于学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培养。面对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学生信息获取更广、思维更活跃,教师也应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求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用人工智能”。干勇祝愿母校:“下一个百年,内江二中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持续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谈及家乡变化,干勇还感慨道:“内江的变化太大了,沱江依旧绕城,却已是高楼林立。这座城市既保留了四川特色、内江韵味,又展现出崭新的文化气质和治理水平。”他笑着说,将来还要邀请朋友一起回内江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