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述评|从民族路,读懂内江的“烟火”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黄俊钦 编辑:黄梅 发布时间:2025-11-13 16:12:08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冬日清晨,内江市中区民族路的牛肉面香气飘散开来,居民楼外墙上,画师笔下的金黄面条、红亮汤汁与街头食客手中的餐盘相映;电线杆上,大千干烧鱼、板板桥油炸粑的卡通涂鸦俏皮醒目,让这条老美食街在冬日多了几分生机……

今年以来,民族路通过墙面涂鸦、设施改造焕发新生,而这条街的变化,恰是观察内江餐饮业发展的窗口——从一条街的环境升级,到一座城对餐饮产业的深耕,内江正以“小餐饮”撬动“大民生”,让烟火气里藏着产业发展的底气。

一条街的焕新——让美食符号成为城市记忆

作为内江家喻户晓的美食街,民族路聚集着20余家老字号餐饮店,既有经营30余年的牛肉面铺,也有传承两代人的卤菜店,是本地饮食文化的“活载体”。今年,内江针对这条街启动环境提升工程,核心是让“美食基因”从味觉延伸到视觉,让市民、游客一眼就能读懂“内江味道”。

改造中,最显眼的是随处可见的美食涂鸦。在民族路中段居民楼外墙上,画师以写实风格还原内江特色美食场景:有的画面里,厨师手持长筷搅动牛肉面汤,红油翻滚间撒上葱花;有的画面里,大千干烧鱼盛在青花瓷盘里,鱼肉鲜嫩、酱汁浓郁;板板桥油炸粑则以卡通形象“爬”上电线杆,搭配“外酥里糯,甜城老味”的文字注解。

除了涂鸦,街道设施也融入美食元素——部分斑马线被设计成红色“面条”造型,公交站台增设“内江美食历史”展示栏,标注“牛肉面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千干烧鱼源自张大千饮食理念”等内容,让等车时光也成了美食文化科普时间。

“改造不是单纯‘扮靓’,而是想让民族路的美食记忆‘看得见、留得住’。”内江市市中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造前特意走访街区老字号店铺,收集经营故事,将“始于1992年,三代人熬汤”“20年卤味,老坛秘方”等文字标注在店铺门口墙面,让食客在品尝美味时,也能触摸背后的烟火故事。

焕新后的民族路,人气明显提升。一大早,街道两侧面馆陆续坐满食客,不少人举着手机与美食涂鸦合影,再晒到社交平台。“周末来吃面的客人比以前多三成,很多人说‘冲着涂鸦来打卡’。”经营牛肉面店的张先生说,“一条街的变化,实实在在帮我们小店拉了生意”。

一座城的深耕——以餐饮为媒做透民生文章

民族路的改造,并非孤立的“一街之举”,而是内江重视餐饮业、深耕民生服务的缩影。近年来,内江始终将餐饮业视为“贴近民生、拉动消费”的关键产业,从食品安全、品牌培育、政策扶持三方面发力,让“吃”这件事既安心又有温度。

在食品安全上,内江持续开展餐饮行业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已对各类餐饮单位开展多轮检查,对发现问题的商户逐一督促整改;同时大力推动“明厨亮灶”建设,众多餐饮单位实现后厨可视化,市民在餐厅用餐时,通过透明玻璃或电子屏幕,就能实时查看后厨食材清洗、切配、烹饪的全过程。“以前在外吃饭总担心后厨卫生不过关,现在能清楚看到操作,吃得踏实多了。”市民张女士说。

在品牌培育上,内江着力挖掘、保护本地特色美食。针对牛肉面、大千干烧鱼、板板桥油炸粑等,内江组织“内江十大特色小吃”评选,编写《内江美食文化手册》,系统梳理每种美食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目前,“内江牛肉面制作技艺”“大千干烧鱼烹饪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部门还定期组织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避免老味道“失传”。

为了让“内江味道”走出去,内江今年上半年组织20余家餐饮企业参与“川派餐饮走出去”活动,在成都、重庆举办“内江美食推介会”,现场展示特色菜品,推动牛肉面调料等产品进入外地超市。

政策层面,内江今年出台《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新获评“中华餐饮名店”“四川餐饮名店”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对开展连锁经营的餐饮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将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时间从1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政策帮我们减轻了负担,也敢扩大规模了。”市内一家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说,今年已新增3家门店,带动50余人就业。

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让内江餐饮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内江市餐饮收入达68.65亿元,同比增长6.0%,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外就餐”已从“偶尔改善”变为常态化选择。

从街到城的启示——小餐饮里的城市发展逻辑

从民族路的“一街焕新”,到全市餐饮产业的稳步增长,内江的实践印证了:小餐饮承载大民生,一条街的变化能带动一座城的活力。

对市民而言,餐饮业的发展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在民族路,既能吃地道美食,又能感受本土饮食文化;在社区周边,“明厨亮灶”的餐厅让就餐更安心;在乡村,“餐饮+文旅”的融合模式更丰富了休闲选择。

对城市而言,餐饮业是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重要引擎。民族路改造后,不仅沿街餐饮店生意火爆,周边便利店、水果店、停车场等相关业态也同步受益,形成“一业兴带多业旺”的效应;全市范围内,餐饮产业带动了食材供应、物流配送、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餐饮业是传承城市文化的载体。内江将本地历史、文化融入一碗牛肉面、一道干烧鱼,让外地人通过美食认识内江,让本地人通过美食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如今,“内江牛肉面”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提及内江,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这碗充满烟火气的面。

展望未来,内江计划在民族路基础上,打造“内江美食文化街区”,引入更多非遗美食体验店、特色餐饮品牌,举办“内江美食节”“牛肉面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内江味道”的知名度;同时支持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预制菜、外卖业务,推动餐饮与文旅、电商深度融合,让“内江味道”走向全国,让餐饮业成为内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冬日清晨,阳光照亮民族路墙上的美食涂鸦,也照亮了内江餐饮发展的路径。这条老街的蝶变,是内江重视民生、深耕产业的生动注脚——从街头巷尾的“吃”入手,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把城市的特色做出来,这样的发展,既有烟火气,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