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中区柑橘(柠檬)产业基地成功入选2024年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名单,成为全省入选的10个农业基地之一,也是内江市首个获此认定的基地。
眼下,正是柑橘类水果成熟上市的时节,永安镇瓦堆湾村的爱媛、上元村的柠檬陆续喜获丰收。一个个圆润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背着背篓穿梭其间,采摘、分拣、装筐……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与此同时,朝阳镇铧匠冲村的川红橘已完成管护,11月底将红遍整个山头……

近年来,市中区聚焦柑橘(柠檬)产业全链条升级,在科学管理、链式拓展、拓宽销路上持续发力。一颗颗金黄的果实,成为驱动区域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柑橘柠檬挂满枝 喜获丰收产业旺
连日来,永安镇瓦堆湾村的240余亩爱媛种植基地迎来采摘高峰期,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气候与科学种植管理,预计今年柑橘总产量50余万斤,“这几天我们每天都组织20多人采摘爱媛,送往哈尔滨销售。”基地责任人杨仁亿表示,如果市场行情良好,年产值预计达150万元。
与此同时,在永安镇上元村的柠檬基地,清新的果香扑鼻而来,绿油油的枝条上挂满饱满的柠檬鲜果。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背着背篓,拿着剪刀穿梭在柠檬树间,细心挑选并剪下成熟的柠檬,装车后发往加工基地。

这片900余亩的柠檬基地,是市中区引入四川新茂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的优质柠檬种植基地之一。如今,经过数年培育,柠檬树已全面进入盛产期。基地负责人温玉成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柠檬总产量预计突破270万斤。我们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与外地收购商签了长期订单,不愁销路,预计今年总产值超800万元。”

近年来,市中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柑橘(柠檬)产业作为农业经济支柱重点打造。目前,全区柑橘(柠檬)产业规模4.42万亩,主要分布在永安、朝阳、凌家、全安、龙门等镇。同时,市中区拥有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70余家,形成以雷丰果业、新茂源农业有限公司、乡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龙头企业。年产柑橘(柠檬)进入批发市场超3万吨,年产值约4亿元。
延伸产业链条 壮大甜蜜事业
近年来,市中区通过引进优质业主,发展柑橘(柠檬)种植产业,同时深度挖掘柑橘(柠檬)的潜在价值,打破限于鲜果销售的传统,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川新茂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是一家柠檬粗加工生产企业,2023年,该企业投资5000余万元进行2期厂房项目建设,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包括5个冻干仓和速冻库,将企业从简单的粗加工向生产“水果冻干片”等深加工转变。如今,该企业年产冻干片600余吨,主要销往北京、安徽等地批发市场和蜜雪冰城等企业,同时远销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年产值约4000万元。

位于朝阳镇铧匠冲村的内江万物川红橘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100余亩的川红橘种植基地,建设有2000余平方米加工房,配备清洗、烘干、包装等设施设备,将新鲜的川红橘加工成陈皮、橘饼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此外,市中区在凌家镇、朝阳镇建成具备筛选、清洗、包装及深加工柑橘(柠檬)生产线两条,分选能力10~15吨/小时,具备一定产地初加工能力。全区有冷藏冻库130个,库容量1.3万吨,能够满足柑橘(柠檬)临时储存。
特色产业有“甜头” 群众致富有“奔头”
稳定的就业是助力农民增收的有力途径。随着柑橘(柠檬)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家门口增收。
“除了摘柑橘,平时也能在基地干一些农活,既保证了收入,又能照顾家人。”在瓦堆湾村的爱媛种植基地,村民张学芬一边采摘,一边满意地说。像她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20余名,从日常的果园管护,到如今的采摘工作,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季节性就业岗位。

全安镇余坝村的“果然乡”柑橘种植家庭农场每到采摘季,都会吸纳50余名村民到农场务工,不仅保障柑橘的顺利采收,也让村民就业有门路、增收有保障。
对于未来发展,市中区将持续实施万亩现代柑橘产业示范片建设,重点做好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基础设施、特色农业保险等工作;加大对柑橘(柠檬)产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和培育力度;深耕农旅融合模式,拓展柑橘(柠檬)产业链条,让乡村的“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