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威远县卿桃有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联合高石镇中心学校省级课题组,开展“思政育人守初心——四方村・烈士陵园红色研学行”活动。通过创新“红色教育+乡村实践”模式,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至红色遗址与田间地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清晨的威远烈士陵园松柏凝翠,庄严肃穆。师生代表整齐列队,在烈士纪念塔前举行庄严的献花仪式,肃立默哀,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步入烈士纪念馆,泛黄的照片、锈蚀的勋章、珍贵的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抗战期间,威远21817人参军,群众踊跃捐献煤炭与粮食……”随着讲解员深情讲述罗世文等本地英烈的感人事迹,在场师生无不动容。专题片中战士冲锋、党员冒险送情报的画面,书本中抽象的“革命精神”,那一刻,都转化为真切的情感共鸣,肃穆的烈士陵园变成了“思政教室”。

本次活动是省级课题《地方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小学思政课的路径研究——以威远县为例》的关键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地体验深化青少年对“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认知。
告别烈士陵园,研学团队到威远县四方村,开启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整洁的村容、完善的设施、村民的笑容,构成思政教育直观生动的现实教材。
师生们认真聆听四方村从原古井村合并发展的变迁历程,记录村民依靠特色种植增收、村庄优化产业结构的生动案例。工作室成员现场研讨“如何将乡村变化转化为‘认识家乡’的生动课堂”,深入挖掘“家乡发展”“劳动创造”等思政教学鲜活素材,推动乡村实践成果进课堂、进心灵。

“未来的思政教学中,我们将借鉴四方村的变迁设计主题班会,选取英烈事迹编排课堂情景剧。”工作室负责人卿桃有在总结交流时表示。团队将系统整理研学资料,制作活动专辑,汇编《“红色+乡村”小学思政实践素材集》,开展示范课教学。
据悉,工作室后续还将组织“讲好英烈故事”主题班会、“红色手抄报”创作等系列活动,推动红色教育从“体验”走向“内化”。
此次研学以“研学+课题”双轮驱动,既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为地方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思政课探索出有效路径,让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