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点半,内江市中区白马镇,云峰路的零星灯火点亮狭小老旧的街道,菜贩的摆摊声、摩托的引擎声,与早餐铺的蒸汽交织,唤醒了场镇一日最初的烟火气。
在由牛肉汤和豆花饭主导的美食江湖里,一家只做羊肉汤、只卖早午市的老字号小店,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晨间仪式。
凌晨的灯火,场镇的胃
童云和钟莉的一天,从凌晨四点开始。

57岁的童云守在灶前,负责熬煮那锅灵魂羊汤。51岁的钟莉则打理米饭、酱料与厅堂。这间40平方米的铺面,是他们经营了32年的天地。
清晨六点,卷帘门准时拉起,那股由本地土山羊和数小时光阴共同熬炼出的浓郁香气,便成为早市里最独特的集结号。熟客们循味而来,他们中九成是老主顾,彼此默契到无需多言。

20元一碗的汤,原汁原味,精髓在于那一碟鲜椒酱——辣椒用糠壳小火焙香,人工捶打,粗粝而焦香,是唤醒晨光的密钥。
牛肉汤的地盘,羊肉汤的坚持
在白马镇的早餐版图上,童云、钟莉的羊肉汤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卖牛肉,也不做晚餐,更在每年四月中旬便歇业,直到九月才重新开张。

“离了白马的水、本地的羊,味道就不同了。”问及为何不去内江城里开分店,童云的回答简单而坚定。这种坚守,映照着场镇文化的包容与多样。它并非主流,却以自己独特的节奏,赢得了街坊和懂得专程前来的食客的尊重。
在这里,味道自己会说话,它连接起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升腾的蒸汽里,完成一场关于纯粹风味的平等交流。
半年的烟火,半年的闲
“做半年,歇半年”,这或许是小店最任性的经营准则。在追求全年无休的时代,主动为生活留白。
对于童云和钟莉而言,这不仅是对食材品质的坚持,更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生活智慧。半年的辛劳,对应半年的休憩与沉淀。而对于食客,这半年的等待,并非不便,反而成了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期待,一种与时令签订的无声契约。


中午一点,最后的客人满意离去。童云开始清洗那口巨大的汤锅,钟莉整理着桌椅。店外,早市的喧闹已然平息。卷帘门拉下,一个限定的味觉故事暂告段落。
要再次感受这份温热,需要等待一个完整的夏天。这家小店,连同它所在的场镇早市,像一块活化石,记录着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生活节奏。
记者手记:
在追求规模与速度的今天,这家小店提供了一种另类的生存样本。它不扩张、不跟风,用“半年营业”的固执,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童云和钟莉的坚守,让人看到在商业逻辑之外,还有更珍贵的东西——对手艺的尊重,对土地的信任,对生活本真的追求。
身处飞速变化的现实中,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快”,是懂得在何时“慢”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