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温必须卡准180度,多一度少一度都不好吃。”在东兴区椑木镇板板桥,热油翻滚间飘着糯米的焦香,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兴区油炸粑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门源正盯着油锅,手中长筷不时翻动金黄的油炸粑。

从当地小吃到“线上线下双爆单”,他用一门传承180年的老手艺,做出了日销超两千个的“烟火生意”,让非遗在热气腾腾的油锅旁,炸出了看得见的商业价值。


“看似普通的油炸粑,背后藏着近20道繁琐工艺,每一步都不能出错。”门源介绍,泡米要精准控制时长,打糯米时水分多一分会沉底、少一分会浮起,炸制时油温必须稳定在180度,才能保证外皮酥脆、内馅软糯。“手艺不能马虎,这是非遗的根,也是生意的本。”正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让板板桥的油炸粑成为了一代代内江人记忆里的美味。

要让老手艺跟上市场节奏,光守着老口碑远远不够。门源的“生意经”里,藏着不少贴合市场的巧思:针对年轻顾客喜欢“打卡分享”,他把传统油纸包装换成印着“非遗”字样的精品袋,既干净又显特色。
更关键的是,他抓住了直播带货的风口——这两年,门源招聘专业团队开通直播,从最初对着镜头拍制作过程,到后来搭建简易直播间,一边演示炸制工艺,一边回答网友“能不能邮寄”的疑问。

为解决长途运输问题,他反复测试包装,实现“常温数天不变味”。如今,直播间每天能卖1000多个油炸粑,发往全国各地,逢年过节订单量暴涨,单日能突破10000个,快递包裹堆得比操作台还高。

线下门店同样是“流量密码”。门源坚持“2元一个”的定价,十年没涨过价。他算得很清楚,低价不是亏本赚吆喝,而是用“高性价比”留住老顾客——周边街坊每天都来买,周末还有从市区甚至外地开车来的游客,门店日均也能卖1000个以上。

“今后会继续坚守品质,做好直播,让这份老手艺在我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谈及未来,门源眼里有光。当地政府也为这门非遗生意添力,不仅帮他申请各种资质和政策支持,还推荐其门店参与各类展会,让更多人知道这口“烟火味”里的非遗故事。
记者手记:
从家乡小吃到非遗IP,板板桥的油炸粑生意证明,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在烟火气里创造价值的“活生意”。这口裹着糯米香的油炸粑,既守住了老内江的味道记忆,也炸出了非遗对接市场的新路径——当传统手艺接上市场的“地气”,就能在热气腾腾的生活里,炸出源源不断的商业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