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冷风没有吹进月儿湾华阳巷巷口,但两旁的房屋却遮挡了不少阳光,李强明的小鞋摊前,补鞋机并未传来嗡嗡的声响。为了减少腿部压力,他将假肢取下放在一旁,坐在小板凳上,和往常一样,同这里的居民聊天。
补鞋机、木箱、水桶、木凳……属于李强明的东西不多。他身前那台老式的补鞋机用了很多年,机身上已看不出以前的装饰涂漆,但传动皮带和机针却显得油润而灵敏。补鞋机旁边是一个敞开的木制鞋箱,里面摆满了各种颜色的线卷、磨边皮料和几把型号不一的钳子。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件木柄工具——一把用来削皮的割刀,一把用来敲打的钉锤,还有那把裁剪用的剪刀,它们的木柄被无数次的手汗浸润和摩擦,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琥珀色的光滑油亮。
“我以前在内江三中旁边干了12年,来这里又是9年了,更早之前还在乡下干过几年。”早些年,李强明是个能干的多面手,木匠、石匠、砖匠的活儿都拿得起来。十几年前,一场意外发生之后,他失去了一条腿。“昏迷了11天才醒,住院都住了半年。”“我不乐观怎么办?还是要乐观噻。”生活的重压没有让他丢了信心,他选择支起补鞋摊,用一双灵巧的手,为自己继续谋取生计。
“这把凳子比我年纪都大,有七八十年了嘛!”李强明拍了拍身后那把木凳,凳子的颜色深沉,仔细看,上面有许多划痕和小坑点,但骨架依然结实。这些陪伴他多年的物件,有的甚至承载着更久的岁月,不只是谋生的工具,更是沉默的老友——天冷没居民出来时,他就坐在这把木凳上,静静守着鞋摊。
“修鞋子!”一位熟客远远便招呼着,顺便跟他开了个玩笑。李强明抬起头,脸上绽开朴实的笑容,用四川话和他交谈着。他的鞋摊旁,常年放着两根长凳,这几乎成了巷子的一个“信息交流站”。买完菜回来的阿姨、遛弯回来的大爷,都喜欢在这里坐一坐,和他摆上几句“龙门阵”。家长里短、社会新闻,啥都能聊,欢声笑语间,时间仿佛也过得快了些。

这个小鞋摊,除了补鞋,还悄悄成了“快递驿站”。不少上班的居民,习惯把来不及取的快递暂存在他这儿。李强明从不嫌麻烦,总会细心把大小不一的纸箱、塑料袋归类,摆得整整齐齐,方便大家来取。“大家觉得这儿方便嘛。”他一句话说得简单,却藏着邻里间沉甸甸的信任。
“你除了补鞋,还要洗鞋啊?”“嗯,顺带做一点,现在一天最多洗两双。”李强明回答。水盆里,一块黄色的海绵静静泡在清水中,水非常清澈,今天还没有人来光顾洗鞋生意。“现在的鞋,面料和以前不一样了,洗鞋的人也就少了。”
行业的变迁,清清楚楚刻在他心里的“账本”上。“以前补鞋生意好,一天下来能挣近两百元。”李强明一边修补着当天的第一双鞋,一边说。左手熟练地在小木箱里翻找工具,右手托着鞋底,“如今不行喽,一天也就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看运气。”天气对于他的生意来说,是“晴雨表”。遇到下雨天,街上人少,他的摊位也就经常“打光脚板”(没有收入)。李强明也不抱怨,有活儿的时候安静地做活,没活儿的时候就愉快地和邻居聊天。
下午5点左右,聊天的居民要去接孙女放学,大家都散了,李强明拿起线圈,一圈一圈地挽着。每天,巷口外都有很多路过的行人,但李强明知道,他能做的,就是守好这个小鞋摊。
记者手记:
李强明那磨出包浆的工具,不仅记录着时光,更承载着生命的韧性。如今,在日渐式微的老行当里,他守的不只是鞋摊,更是街坊四邻的信任与温情,这份朴素的坚守,生出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