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嗡嗡嗡……”一架载满油菜种子的无人机,近日在市中区朝阳镇回龙桥村上空匀速飞过,种子随着螺旋桨的气流均匀撒落,精准覆盖整片农田。田埂上,39岁的黄宗明双手稳稳操控着遥控器。

10多年前,黄宗明扎根家乡投身传统农业,养白乌鱼、种水稻、栽草莓……靠着吃苦耐劳与灵活经营,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那时候种地养鱼全靠经验和体力,天没亮就下田,天黑了还在巡塘,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回忆起过去的日子,黄宗明感慨道,传统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还低,遇到病虫害或恶劣天气,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黄宗明的农业轨迹。朋友用无人机为农田喷洒农药,黄宗明站在田埂上看得入神。“以前打药得背着药箱,又累又慢,还有健康隐患。无人机十分精准、高效,太让人惊讶了。”这次经历,点燃了他对智慧农业的浓厚兴趣。

兴趣很快转化为行动,黄宗明开始跟着朋友学习无人机操作,一有空就蹲在田边研究设备构造与作业技巧,手指反复摩挲着遥控器的按键,记下每一个操作细节。2021年,在朋友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专业培训,顺利考取了无人机驾驶执照。这证书不仅是对他技能的认可,也成为他职业生涯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持证之后,黄宗明加入四川甜朝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主要负责无人机播种、施药与精细化田间管理。从此,他的“战场”也从鱼塘与稻田,延伸至天空与土地融合的广阔领域。
“以前种地靠经验、拼体力,但现在靠的更多是科技和数据的支撑。”黄宗明操控着无人机完成一组飞行动作,指尖在遥控器上灵活切换,“就说播种,传统的人工播种一天顶多能种十几亩地,现在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数百亩的播种任务,且分布均匀,出苗整齐,这就是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谈及未来的规划,黄宗明眼神坚定:“我希望能把更多农业科技带到田间,不仅是无人机,还有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同时,也想培养更多‘新农人’,带动乡亲们科技兴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从手把锄头的传统农民,到操控无人机的“新农人”,黄宗明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农业不仅有“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更有“科技助农兴”的希望。
在朝阳镇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黄宗明正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为纸,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农业人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