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开牛肉汤没有招牌,开第一家分店的时候当时也没有想到什么名字,就取的我爸爸的名字,就叫利民牛肉汤。”被问到店铺名称来由时,刘征军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简单。

今年38岁的刘征军是土生土长的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人,从父辈手中接过“祖传”老店不过几年。
刘征军说,最早家里开店的时候是自己在店门口杀牛,现杀现煮,爷爷和爸爸既当屠夫又当厨师,一家子齐心协力把日子过下去。
“但是在店门口处理不会对环境有影响吗?”面对我们的疑问,刘征军直言:“我们以前是那种串串房,以前对环境那一块要求不是很高嘛,所以老百姓都是在门口处理一些自己的东西。”
数十年前,在小镇上生活的人们更多时候图的是“快当”“保暖”,喝完汤吃完肉,可能转身就会走进厂房或者田间,对环境并没那么多讲究。
或许是出于对快速摄入能量的需要,白马人尤其钟爱牛肉汤,甚至可以一天三顿连着吃。许多人初到白马都会惊讶:怎么大清早地就吃上汤锅了?顿顿吃不会腻吗?
可对于“老白马”来说,这就是地方特色,是家乡美食文化。

“现在环境变好了,政府对镇上环境的关注度和要求也变高了。”刘征军告诉我们,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大家的生活环境都变好了,对他的就餐环境(要求)慢慢就升高了,所以我们也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如今,刘征军经早已不像祖辈那样门口处理牛肉,而是和其他商户统一到指定地点拿肉,店面门前不见垃圾,干干净净。
从没招牌到有招牌,从“串串房”到新楼房,从粗放到高效,从原始到到文明……从一家小店的变迁,我们可以洞见小镇的发展变化和小镇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而对于小镇餐饮来说,有的东西要变,有的东西则要保持不变。
“做汤你们很难拍,我们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起来熬汤。”在做法上,白马牛肉汤需要大量鲜牛骨熬制底汤,再加入药材同炖,润燥增香,最后食用时再盛出一锅加入牛肉牛杂开火同煮,激发脂香肉香,方得圆满。

不管生意如何,刘征军一天大多数时间都会守在店里,每年只休息几天,这是源于其父辈的叮嘱:传统生意都是这样做,老一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9月中旬,空气中的热意尚未完全褪去,餐馆内的空调还运作着为食客驱散热意。热气四溢的汤锅前,一位80来岁的老人精神抖擞地跟我们分享了他关于白马牛肉汤的记忆:“我们以前烧蜂窝煤的时候就在吃,现在还在吃。”
“白马镇的人喜欢吃牛肉汤,以前没有风扇空调的时候再热也要吃。”说起地方特色,刘征军的语气中有自信也有自豪。

时光无法倒回,我们也不是本地人,所以我们很难说这锅热汤是不是它最初的味道,但如今的这锅汤在保证“好味”的同时,还能饱腹暖身,这一点应该是多年不变的。
70多年了,白马牛肉汤沸腾如昨,变的是不断进步的时代与观念,守的是安身立命的门店和手艺。

【写在最后】
2025年9月中旬,《万事大集》制作组前往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采访拍摄,这座小镇有着哪些关于“不破不立”的故事?9月30日,“内江头条”微信视频号将发布《万事大集之白马新声》,让我们一起从中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