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市中区以“生态内江”建设为指引,深度融合公园绿地建设与滨水城市特色,持续拓展生态空间、提升生活品质。如今,一座座湿地公园化作市民身边的“生态客厅”,既以满目绿意守护城市生态,又以多元服务承载休闲时光,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滨水而乐”的宜居愿景照进现实。
秋日雨后的七家滩湿地公园,蒲苇轻摇、狼尾草缀满水珠,滨水甜城碧道旁的紫叶象草肆意舒展。江风拂过,草木清香沁人心脾,市民漫步其间,尽享湿地惬意。“今天凉快,出来走一下,(公园)空气好,心情也好,到处看看。”市民罗桂芳笑着说。


作为市中区“生态内江”建设的重要名片,七家滩湿地公园占地11万平方米,沿河岸线绵延1.7公里。公园以绿地与河堤为生态基底,串联休闲步道、观景亭、文娱场地等设施,构建“一轴多节点”景观结构,既保留自然野趣,又融入休闲运动功能,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城市后花园”。

若说七家滩是“滨水绿廊”,大自然湿地公园则是城市里的“天然氧吧”。沿湖步道串联起满目的绿意,湖面波光粼粼,岸边乔木与灌木错落生长,市民或漫步赏景、或休闲锻炼,悠然自得。“这边绿化好、又干净,还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我常来此散步,感觉心情舒畅。”市民简小平对公园赞不绝口。


作为市中区乐贤街道的亮眼生态名片,大自然湿地公园占地约37.9万平方米、沿河总长3.19公里,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打造。不仅建有休闲步道、网球场、儿童游乐场、人工湖等多元设施,还深度融合南丰世家文化遗址、观音崖遗址、沱江轮渡老码头旧址等历史资源,让自然景观与人文记忆交相辉映。
“我们以‘精细化’为抓手,绿化养护注重植物全周期性管理,兼顾生态性与景观性;同时统筹卫生保洁、设施运维与安全保障,以长效管理守护生态成果。”市中区市政园林建设管护中心工作人员邓诚成介绍,通过科学管护,已将两座湿地公园打造成集生态涵养、市民休憩、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绿色公共空间,持续擦亮滨水公园城市生态名片。


生态红利的释放,源于市中区系统性的绿地建设。近年来,市中区依托塔山山脊建成塔山山地公园,借沱江右岸生态防洪堤工程打造大自然、七家滩湿地公园等9个生态公园,构建起右岸公园绿地系统,建成甜城碧道42.8公里。截至目前,市中区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约40%,公园绿地面积约2730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7平方米。
未来,市中区将继续深化绿地建设与开放共享,在优化公园服务功能、挖掘文化内涵上持续发力,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滨水宜居公园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