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文物是历史的“代言人”,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威远县历史底蕴深厚,保有大量文物资源,自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以来,威远县文物普查队深入辖区各镇、村、组,通过实地走访和数据采集,摸清文物“家底”。目前,普查进入第三阶段,数据审核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
9月10日上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威远县普查队办公室内一片忙碌景象。工作人员们全神贯注地坐在电脑前,仔细比对、严谨审核着从实地采集回来的文物数据。桌面上,堆满了各类文物资料,文件袋上清晰标注着不同文物点的信息。工作人员们时而紧锁眉头,对存疑的数据反复核查;时而相互交流探讨,确保每一项文物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威远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主要负责人介绍,数据审核工作不仅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更关乎着文物普查成果的质量。自威远县开展普查数据审核工作以来,严格按照数据审核相关要求,不断强化数据审核质量管控,有序推进数据审核工作,以确保文物普查数据审核任务高质量完成。

在2007年启动的“三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威远县共认定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92处,其中古文化遗址36处、古墓葬524处、古建筑48处,石窟寺及石刻4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1处,类型多样。而在此次“四普”中,县文物普查队在提前完成“三普”文物点复核工作的同时,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3处,其中有见证中国页岩气勘探历程的中国页岩气第一井——威201井,意义非凡。

威远县四普办主要负责人表示,四普工作自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双挂帅的普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建强普查队伍,积极宣传引导;省、市普查办精准指导,严控普查质量;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协同配合,积极参与;县普查队认真负责,攻坚克难,高效完成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任务。正是各方的共同努力,促使威远四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质增效,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威远县将继续做好普查数据审核收尾、成果汇总公布工作,深化普查成果转化,落地落实保护措施,创新活化利用路径,守护好中华文脉。
延伸阅读: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3年11月开展。此次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级普查机构,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发普查系统与采集软件,开展培训、试点工作;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