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昌市土陶工坊里,孩子们用巧手塑造出一个个形态万千的陶艺作品;在夏布体验馆中,游客们亲身体验传统织造技艺的精妙;在热闹非凡的非遗节市集上,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隆昌非遗,正以鲜活的姿态悄然融入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隆昌市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走出一条“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元保护筑基石 传承根基稳如磐
今年5月,隆昌青石非遗工坊凭借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活化利用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成功入选2025年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名单。
8月,隆昌市级非遗项目再“上新”。隆昌羊肉汤、隆昌土陶釉下彩烧制技艺、隆昌饴糖传统制作技艺、界市母子龙、莲萧等五大项目成功入选内江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目前,隆昌市已认定各级非遗项目91项,其中省级5项、内江市级27项、隆昌市级59项,形成“省级引领、市县联动”的保护格局,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7月,2025年非遗保护工作专题培训会在隆昌市莲峰大剧院召开。非遗专家倾囊相授,为隆昌非遗工作者传授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隆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非遗保护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起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隆昌积极将非遗文化融入各大中小高校教育体系,学校与非遗项目工坊签订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合作协议,为广大学生搭建起学习、实践与传承非遗的优质平台,也为非遗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隆昌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1名,其中省级传承人4名、内江市级传承人23名。通过“师徒制+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的培养模式,推动非遗传承队伍持续壮大,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业融合铸品牌 经济发展添动力
非遗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隆昌市以非遗工坊为载体,推动非遗与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小工坊、大产业”的发展之路。
隆昌的青石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17座青石牌坊宛如“立体史书”,镌刻着惟妙惟肖的历史故事,成为隆昌市最具代表性的青石文化载体。
为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隆昌青石非遗工坊与四川美术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将传统青石元素融入现代家居和公共设施,推出一系列青石文创产品,推动传统工艺创新性发展。

同时,青石工坊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培养了百余名技术人才,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他们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工坊的发展,还带动青石开采、运输和工具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双赢。
此外,“非遗+文旅”逐渐成为文化游、乡村游的热门选择。位于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的隆窑遗产博物馆,通过周末游、研学游、实践体验等方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超500个,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产”的良性循环。
截至今年8月,隆昌市已拥有国家地理标志5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成都国际非遗节全省非遗体验基地2个、四川省夏布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四川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个、内江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个、内江市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以及隆昌市级非遗工坊9个。
贴近群众生活 扩大社会影响
为了让非遗“火”起来,隆昌市坚持“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原则,举办非遗系列活动近百场。在隆昌市非遗节,活动现场设有土陶拉坯、夏布织造等体验区,游客们亲手制作土陶、编织夏布,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进一步提升群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让非遗成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隆昌市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组织参加第九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天府非遗周”等多场省级大型活动,极大地扩大了隆昌非遗的影响力。
隆昌市还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商超、进机关“五进”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非遗传播与普及,有效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性,增添文化动力。
非遗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隆昌市文化馆馆长陈刚表示,下一步,将成立隆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聚焦项目及传承人申报、非遗与文旅融合,开展非遗周、夏布技能大赛等,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不断提升隆昌非遗品牌影响力。
(图片由隆昌市文化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