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采访102岁抗战老兵宋国良。老人端坐在大儿子宋伯树家的沙发上,身上佩戴着“抗战老兵”字样绶带和纪念勋章。让人敬佩的是,如今他仍坚持每天上午、下午都徒步上下六楼出去走走!

转运伤员的艰辛
宋国良出生于1923年,是东兴区椑木镇人。他1943年入伍,随部队步行到重庆,然后从重庆到了湖北恩施,训练一段时间后成为担架兵,负责运送伤员到后方医院。
在鄂西会战时,他与两名战友轮流抬一副担架,每日负重行军二三十公里转运伤员。当时物资比较匮乏,伤员经常会和他们一起忍饥挨饿,途中为了分散伤员的注意力,同行的人会与伤员聊天,抬担架的人则咬紧牙关希望快一点把伤员运送到目的地。

宋国良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在转运伤员途中突发重病,排长一句“绝不放弃你”的承诺,让他在部队救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奇迹生还。讲到这里,老人抚摸着膝盖,浑浊的眼神中仿佛有了光。
从恩施到桃源的辗转
1944年,宋国良和战友们在湖北恩施过年,年后转战三斗坪,参与修建第50兵站野战医院。1945年,部队改编运输队调往湖南桃源。
“那个时候大街小巷都在放鞭炮,说抗战胜利了。”宋国良告诉记者,当时他有了回到家乡的念头,但历经辗转直到1947年才回到家乡内江。
从草鞋到钢枪的接力
宋国良回到家乡后,再次干起老本行——木匠,后来成家生儿育女。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帮助当地群众干了不少实事。
宋国良坚持身体力行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忆苦思甜”,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孩子们要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宋伯树在父亲的影响下参了军。
1981年,18岁的宋伯树在父亲的注视下背起行囊奔赴部队。
在戍边的那两年,宋伯树也上过战场。每次在仗打到最吃紧的时候,他总会想起以前父亲抬伤员走野三关时的艰辛,因此默默告诉自己要咬牙坚持。“我当时就想,大不了就是死嘛!”这份不惧牺牲的勇气,让宋伯树经受住戍边的生死考验。
家中墙上悬挂的纪念法卡山收复战胜利38周年合影,彰显了宋伯树在部队的荣光。

102岁的宋国良,老伴已经离世多年,还有三个子女轮流陪伴在身边。接受记者采访后,他在大儿子的搀扶下缓慢地走向阳台,在椅子上躺着。宋伯树说,父亲最爱在这里看风景、逗小猫。

记者手记:
宋国良这样的抗战老兵,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仍“倔强”地照亮着历史的长巷。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忆苦思甜”的深意。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这穿越烽火的抗战精神为炬,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