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内江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市中区“薯之香粉条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走进位于全安镇洪坝村的内江市市中区吉雅薯类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晾晒场上,一排排晶莹透亮的粉条在微风中轻摆;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打浆、过滤、沉淀、起淀粉、和粉、漏粉、捞粉等十余道工序。传统技艺在现代化生产中焕发新生,每一根粉条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坚守。

作为“薯之香红薯粉条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雷长云的故事始于2009年——他跟随师傅徐厚德系统学习技艺,两年后熟练掌握全套流程,并于2012年创立吉雅薯类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采用人工与机械结合的生产方式,历经十余道复杂工序,做出的粉条口感爽滑、营养丰富,很受市场认可。”雷长云介绍道。
这项承载着百年历史的技艺,在雷长云的改良下实现了创新发展:人工与机械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提升了生产效率,产出的粉条以纯正味道和劲道口感赢得消费者青睐。为推动技艺传承,雷长云通过“以工带徒”的方式培养新人,目前合作社已带出10余名学徒。

“在这里学了三年,我才明白每道工序都有大学问,不仅是技术打磨,更是文化传承。”学徒丁超感慨道,“未来我会更努力,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十余年间,合作社从无到有,如今已成长为市级“示范合作社”,年产量达500余吨,年产值突破700万元,产品远销云南、上海、黑龙江等地。谈及未来,雷长云信心满怀:“计划扩大生产规模,进驻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同时持续改良制作工艺,提升粉条和淀粉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把年轻一代培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让百年传承走得更远。”
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化合作社,从本地销售到全国布局,“薯之香粉条制作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正以非遗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甜蜜”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