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特写丨制冰厂的24小时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何佳倩 谢金成 编辑:黄梅 发布时间:2025-08-21 17:49:56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清晨五点,市中区东风路的一家制冰厂的机器轰鸣声划破黎明。推开铁门,刺骨寒气与门外渐升的气温相遇,高温橙色预警持续了数天,城市中最“冰”与最“火”的碰撞,一直在这里上演。

60吨冰的背后:四人连轴转的坚守

“入夏后日均产冰60吨,缺一不可。”老板巫明雄身着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洇出深色痕迹。他一边紧盯车间内的金属冰槽,一边伸手调试制冷机阀门。槽内自来水正被制冷剂凝结出细密冰花,而车间外的温度计已突破40℃。作为这间小冰厂的技术核心,巫师傅对这套制冷设备了如指掌,仅凭听声辨音、触摸测温,就能判断出哪台压缩机运行异常、哪个阀门压力不稳。多年来,从未因设备故障耽误过出冰进度。

厂里设有两个库房,一个专门囤冰,另一个用于存放冻货,两个库房的温度均恒定在零下18摄氏度,寒气逼人。而随着高温季来临,这里的忙碌程度与收益同步攀升,“夏天收益比平时高出百分之五六十”,巫明雄擦了擦汗,语气里带着几分欣慰。

与制冰厂相伴二十三年的巫明雄,正逐步将经营接力棒交给女婿邓世超。“希望年轻人能闯出一片天。”巫明雄坦言,邓世超常来厂里帮忙打理,从熟悉设备到对接业务,慢慢接手日常运营。在他看来,年轻人更能适应市场变化,或许能为制冰厂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爸爸这么多年就没正经歇过一个完整的夏天。”正在一边帮忙的邓世超在一旁搭话,“机器24小时转,他的心就24小时提着。”他擦了把额头的汗,继续说道:“天气这么热,我们知道很多行业就指望着这点‘清凉’。说实在的,现在我们卖的不仅是冰,更是一份责任。看到冰块能及时送到水产市场避免海鲜变质,送到工地给工人们降温,我们累点也值了。”

邓世超的父亲也在一旁忙着搬冰卸货,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他喘了口气说:“没想到今年这么热,夏天生意特别好,太忙了,所以连我都偶尔要过来帮帮忙。每次到这儿来搬货,体量特别大,一忙就到晚上了。”

从-18℃到40℃:一日数度的温差考验

制冰厂包括巫明雄共四人,实行两班倒,从清晨五点持续忙碌至深夜。在取冰区,帮工陈师傅戴着双层橡胶手套,用力将50斤重的冰块从槽中撬起。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他的额角却挂着汗珠:“刚从室外进来,手套里全是汗,一会儿就冻成了冰碴。”

储冰库内,陈师傅正用铁钩归拢冰块,睫毛上凝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这里虽冷,出去装车才是真正的考验。”他跺了跺冻麻的脚,声音因低温略显僵硬。

上午九点,取冰车准时抵达。阳光下的货车车厢犹如烤箱,温度计显示超过40℃。四人合力搬冰码垛,上半身被烈日烤得发烫,手臂却因接触低温冰块泛起红斑。“一天要搬300块冰,总重15吨。”陈师傅扯了扯湿透的衣领,工装上的冰碴融化成水,顺着裤腿流淌,衣服湿了又干,盐霜结了又化,早已习惯。

一块冰的旅程:维系城市鲜活的纽带

农贸市场的文祥大哥蹬着三轮车来取冰时,熟门熟路地找到巫明雄签字。“巫老板管账精细,一块冰都错不了!”他笑着说,车厢里的海鲜仍在“喘息”,“这冰就是救命的!有它镇着,虾子到中午还能活蹦乱跳。”巫明雄手中的账本记录详实,哪家订购多少冰、取货日期、库存余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字迹工整,多年来从未与客户发生过账目纠纷。

物流站的冷链车等候装冰,不管是司机还是顾客,都夸奖巫师傅这儿的冰,量足、干净,账目清晰,合作许多年从未出过差错。巫明雄笑着应和,帮忙码好最后一块冰——车斗里的冰块反射着阳光,宛如一块块透明的水晶。

正午十二点,烈日当空,机器仍在持续运转,吞吐着寒气。师傅们工装湿了又干,后背结出盐霜,又被新的汗水浸透。他们搬运的每一块冰,都维系着城市的鲜活:菜市场里水灵的果蔬,快递箱中保鲜的食材,以及大家对“清凉”的期待。

暮色渐浓,最后一车冰完成出库。车间灯光下,师傅们的脸庞虽显疲惫却透着踏实。他们核对着当天的出库单,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机器的余响交织在一起。他们以24小时的坚守,在热浪之中,为城市托举起一片清凉。

目前,全厂四人仍保持24小时连轴转的节奏,在-18℃的冷库与40℃的室外间往返,用坚守保障着冰块及时送往市场、工地等需求端,而这份忙碌与传承,正成为高温季里的一道特殊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