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不仅是一项传承的手艺,更是一门可变现的生意。本期“非遗里的‘生意经’”,记者走近市中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幺姑拌菜,探寻这门承载着内江味道的非遗手艺,如何在现代经营中实现变现。

上午时分,暑气渐起,东兴区大千路的幺姑拌菜门店前客源不断。走进店内,卤香与拌菜的麻辣鲜香扑面而来,柜台里整齐摆放着各色卤菜、拌菜,凉拌兔、凉拌牛肉、卤肥肠等菜品色泽诱人,员工们忙着称重、打包,熟练地招呼着前来选购的顾客。
“我们的拌菜从选料到制作都有讲究,就拿凉拌兔来说,得选新鲜的兔子,不同部位切法不一样,要做到骨肉相连才好吃。”63岁的幺姑拌菜非遗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曾海燕一边查看食材一边介绍。幺姑拌菜主营各类卤菜和拌菜,招牌凉拌兔和凉拌牛肉是店内“爆款”。此外还有凉拌核桃肉、耳片、豆筋等20多样品种。如今开了3家店面,分别位于市中区箭道街、团结街以及东兴区大千路,每家店铺一到饭点都生意爆棚,线上订单、拌菜散单源源不断。

曾海燕与这门手艺的缘分要从母亲唐淑清说起。唐淑清早年在搬运站伙食团跟着擅做拌菜的徐师傅学手艺,学成后将之传给了她。30多岁时,曾海燕推着小摊在街边卖拌菜,风里来雨里去,生意越做越好,小摊也做成了店面。
基于对品质的把控,多年来,曾海燕坚持手把手带徒弟,店里不少员工都跟着她学了五六年以上。还有些在她身边学成的徒弟,带着这门手艺走出内江,在上海、重庆等地开起了分店,让这道内江美味被更多人知道和喜爱。

为了迎合现代食客需求,幺姑拌菜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调整。卤汁坚持用八角、桂皮等几十味中药香料加骨汤熬制,老卤越陈越香;拌菜调料根据季节微调,夏天增加花椒用量提鲜解腻。近年还在堂食店推出卤菜拼盘、特色炒菜,满足顾客多样需求,回头客越来越多。
销售上,幺姑拌菜靠着“实在”二字积累口碑。食材每天清晨5点从指定供应商采购,曾海燕亲自验货,不新鲜的坚决不用;菜品明码标价,多少年都坚持童叟无欺。本地老街坊常来光顾,不少外地游客也跟着攻略打卡。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幺姑拌菜更是名气响亮,不少网红到内江,都要来拍摄视频,在某种意义上,幺姑拌菜就是内江的一张美食名片。

谈及未来,曾海燕笑着说,“会把老手艺守好,再制作些新口味,让更多人爱吃这口‘非遗拌菜’。”她格外看重“非遗”这项荣誉,在她看来,被评为非遗后,幺姑拌菜就不再仅仅是一道吃食,更成了承载地方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人,她早已将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儿子和儿媳妇,目前小夫妻已经在店里参与管理,将来会正式接过曾海燕的班,让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从街边小摊到三家门店,从单一拌菜到多元经营,幺姑拌菜用三十年光阴证明了非遗手艺的市场活力。这份地道的非遗美味,不仅让食客尝到了老内江的味道,更让非遗手艺在烟火气中实现了传承与变现,为地方非遗产业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