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上午,市中区全安镇书房湾村的田野,在秋日晴空下翻涌着金色的波浪。
但与记忆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不同——现代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大口“吞”进沉甸甸的稻穗,转瞬之间,金灿灿的谷粒便如瀑布般倾泻进紧随其后的运粮三轮车里,空气里弥漫着新谷的清香。
效率,是这片土地此刻最强劲的脉搏。


“快!省力!关键是把人解放出来了!”站在田埂上协调调度的种植大户王志勇,看着眼前景象,语气笃定。“全村450亩水稻,机收率早就超过了90%。一台收割机一天干的活路,抵得上以前几十号人忙好几天。省力、省钱,关键是不误农时。”他指了指远处一台正灵活掉头的机器,自豪介绍:“喏,那台是我儿子在开。”
农机手徐强从驾驶舱探出头,神情专注。他熟练地操控着方向杆,巨大的机器在他的驾驭下灵巧地在田块间穿梭。“这‘铁坨坨’莽得很,但也要靠人指挥。”他拍了拍机身,“早上七点不到就下田,一天干满8小时。盯着仪表盘,算着收了多少,看着一车车谷子拉走,心里就有底——丰收,是这么实实在在‘跑’出来的!”问及“连枷”、“风车”,他咧嘴一笑:“那已经过时了,效率没法比。”


收割机的普及,彻底重塑了秋收的节奏。
以往耗时费力的收割环节,如今在机器的轰鸣中被高速压缩。田间地头,农户们自家的电动三轮车排成了接力的队伍。
收割机粮斗一满,农户立刻驾车上前接驳,将带着机器余温的新谷,争分夺秒运回自家院坝或村里的公共晒场。“现在最怕的是变天,抢太阳晒谷子才是大事!”一位刚装满车的农户,抹了把汗,急匆匆驶离田埂。
农户自家院落就是最好的“晒场”,院前铺满了从三轮车上卸下的金黄稻谷。农户们熟练地操持着耙子、扫帚等工具,将湿漉漉的新谷均匀摊开,在秋阳下翻晒。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在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实实在在的喜悦之情。


收割机的轰鸣,是书房湾村秋收最嘹亮的号角,宣告着450亩稻谷如何被高效治理,颗粒归仓。王志勇的调度、徐强的驾驶、农户三轮车的穿梭,共同绘制了这幅现代丰收的筋骨。
当效率的洪流奔涌向前,这份关于“粒粒皆辛苦”的古老认知,如何在新的节奏中找到回响?这是书房湾村饱满谷粒之外,另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