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烤!幺弟稍坐一哈!”张丽亮着嗓子一边招呼刚围拢的客人,一边手上麻利收拾桌子。旁边,杨梅抿着嘴没说话,双手迅速地翻着烤串,油星子滋滋作响。
8月13日晚上10点的万晟天街,人流渐稀,但她们的“深夜鲜货”烧烤摊前,炉火正旺,人气正酣。
杨梅和张丽,这对36岁的闺蜜,一个沉默卖力,一个爽利热情,正靠着这辆三轮车和一方烤架,撑起她们在内江的营生。
油烟“暖”情谊
晚上8点,那辆投入了两万多元的机动三轮车准时在万晟天街点亮灯箱。“鲜货烧烤”四字亮起,就是她们一天“战场”的开始。

张丽利索地扎着个丸子头,几缕碎发贴在汗湿的额角。她动作快得像阵风,收钱、吆喝、递串儿,脸上总带着笑。杨梅则守在烤架前,话不多,眼神专注,手上翻烤、撒料、刷油的动作沉稳有力。
“最忙就是晚上12点前后,跟‘打仗’一样!”张丽一边将顾客吃完的烧烤签装入垃圾袋,一边笑着说。这“唰唰”清理烧烤签的声音,是她一天里最舒坦的调调,“看客人一把把地抓串儿,心里就得劲儿!”三张小桌子早坐满了,后来的熟客也不急,站在路边聊天等待。

凌晨五点,城市还在沉睡,她们才收摊。但这还不是休息的时候。蹬着三轮车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牛肉、蔬菜,拉回来就开始最磨人的活计——串菜。
竹签子扎进肉里、穿过菜叶,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手指头磨得生疼,眼皮子直打架。等终于能躺下,天都快亮了。日子被掰碎了揉进这日夜颠倒的循环里。
情义“串”春秋
杨梅和张丽同岁,都是36。以前在外地工地干活,风吹日晒,练就了一身韧劲。后来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两人先后回了内江老家。
生计压下来,闺蜜俩一合计,凑钱买了车,支起了摊子。这一年,风里来雨里去,汽烤架的鼓风机声和油烟味,成了她们深夜最熟悉的伙伴。

“熬?咋个没熬过!”提起最初,杨梅终于开口,声音有点哑。刚做那会儿,后半夜累得遭不住。“有回实在撑不住,差点栽倒,她(指张丽)一个人硬顶着烤完收摊。”张丽在旁边听了,笑着接话:“有啥子法?自己选的路。自己挣的钱,花着才踏实!比看人脸色强多了。”她脸上的笑容朴实却明媚,映着炉火的红光。
烤架的热气蒸腾着她们的汗水和辛劳。碰上大雨滂沱,对她们来说反而是难得的“假期”——那是老天爷给的休息日。之前最长记录,是硬生生连轴转了半个月没歇过。“累是真累,”张丽甩甩胳膊,“但想想家里老的少的,想想这摊子是我们自己的,劲儿就又上来了。”

寒来暑往,万晟天街的这个烧烤摊,成了不少夜归人心里一份热乎的念想。烤架上滋滋作响的鲜牛肉串,不只是她们最叫座的招牌,更是这对闺蜜用工地磨出的硬骨头,加上回家乡攒下的实在劲儿,在深夜里一寸寸“烤”出来的生活滋味。
天边泛起鱼肚白,万晟天街彻底静了。
杨梅和张丽收拾好最后一张小桌,把凳子叠进三轮车斗。火光已熄,但车厢里还残留着余温和烧烤的香气。她们蹬上车,身影融入渐亮的晨色中。
新的一天,对很多人来说是开始,对她们而言,却是一个忙碌周期的短暂休止。
每当夕阳西下时,这辆载着炉火、食材和两个女人全部希望的三轮车,又会准时出现在老地方。生活不易,但炉火不熄,日子,就在这一串串烟火气里,继续“烤”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