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威远这两座碑,藏着全民抗战的故事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付垚霖 李骁 编辑:黄小梅 发布时间:2025-08-13 10:07:23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威远县,有两座与抗战紧密相关的纪念碑——分别是位于镇西镇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位于龙会镇的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这两座碑不仅是对抗日阵亡将士的深切缅怀,更反映出当时全民抗战的坚定决心与强大信心。

8月8日上午,从威远县沿威荣公路驱车向西,记者来到镇西镇团标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就静立在公路旁的空地上,碑体在松柏与阳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威远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身为正四边形,边长2米,通高6米,四角为攒尖顶。碑身及四龛内用瓷片镶嵌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9个大字。抚摸碑身砖石,指尖能感受到岁月侵蚀的痕迹,也能触摸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情感。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百姓对抗战英烈的追思与对家国的热爱。

据了解,此碑修建于1940年,1983年被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底被增列为威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被纳入威远已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大的历史纪念价值和文物价值。

离开镇西镇来到龙会镇,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圆顶山,远远望去,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如一位稳重的哨兵矗立在山巅,棕灰色的碑体在阳光中泛着岁月的光泽。拾级而上,踏道被往来者的脚步磨得温润,每一级台阶仿佛都在低声诉说着80年前的故事。站在碑基旁仰望,碑身自上而下逐级放大,如同张开的双臂拥抱这片土地,“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9个大字虽历经风雨,却依旧苍劲有力,透着一股不屈的锐气。

“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修建于1940年,是为了纪念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而建,最初位于龙会区食品站,1987年迁建至现址。”龙会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陈业告诉记者,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山脚下就是龙会镇中心学校,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该校师生都会到纪念碑前开展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据了解,龙会镇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坐落于龙会村,碑基由条石砌成正方形,边长4米,高1.4米,前后设有垂带式踏道18级。纪念碑为砖石结构,方形碑身,攒尖顶,通高13米,底部边长1.5米。从碑顶到底部,其尺寸逐级递增,彰显着历史的厚重。七七抗战建国纪念碑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在2024年12月发布的威远已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它位列其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威远县虽地处四川腹地,但在这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全县人民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举全县各界之力,全身心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8年间,全县应征赴前线的将士达18178人,在战争中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威远籍将士达384人,涌现出滕县保卫战中殉国的122师上校副官罗世泽、驾机保卫领空与日机同归于尽的空军上尉袁芳炳、遭日本骑兵袭击而壮烈牺牲的八路军战地记者沈文林等,以及罗世文、卿云灿、官全斌、常承燧、林泽仁等一大批抗战人物。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时常前往这两座纪念碑开展缅怀活动。在清明节等重要节点,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医务人员等纷纷来到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高唱国歌,全体肃立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与崇高敬意。此外,威远县还组织青年党员、退役军人党员代表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这两座纪念碑、聆听讲解,让党员们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两座矗立的抗战纪念碑,宛如两座不朽的精神灯塔,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两座丰碑更化作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注: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威远县史志办、政协四川省威远县委员会编印《威远抗战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