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张树梓时,今年96岁的他精神矍铄,正像年轻人一样在玩智能手机。“我耍手机,是为了锻炼视力。”他一边操作,一边唱起幼时常听的抗日歌谣:“日本人不讲理,杀我同胞夺我地,小朋友快快来,打倒日本人出口气……”
这位16岁从山东照相馆学徒投身八路军、以相机为枪记录战火岁月的老兵,1976年转业地方后,先后担任内江市电影管理站副站长、内江市广播电视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等职,1989年8月离休。如今,他仍珍藏着满是故事的纪念章,心中的信仰与当年一样炽热。
16岁学徒从军,相机当枪上战场
1929年,张树梓出生于山东惠民县,是家中独子。16岁那年,张树梓在山东一家照相馆当学徒。同年,照相馆停业,他毅然投身八路军。
由于有摄影基础,张树梓被分配到部队担任摄影员。“我没有枪,照相机就是我的枪!”在他的记忆里,那时的照相条件极差,没有三脚架、底板、照相纸……几乎所有需要的摄影器材都匮乏,就连他的照相机,也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照相机小张”:记录战士们的笑容
“我主要负责给战士照相,让他们能寄一张照片给家里,那就是很高兴的事了。”那时候,全团战士都叫张树梓“照相机小张”。
“照片要先照在底板上,再把底板显影在相纸上,得到一张照片需要很多步骤,不是那么容易的。”张树梓精通摄影器材,不仅摄影技术全面,修照片的技术也一流。“修照片不修本人。”张树梓介绍,不同于现在的修图技术,当时的修图是用毛笔或铅笔在底片上修饰——把人的眉毛修得精神些,把衣领修平整,把污渍修干净……
张树梓深知,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着那些无畏的青春与牺牲。“战士们将生命置之度外,很可能打一仗人就没了,所以拍好每一张照片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张树梓拍过很多照片,但有一张却让他时隔几十年仍满心遗憾。“我的摄影技术是到位的,连脸上一个小点儿都能照得清清楚楚。那天照相的战士满脸麻子,由于时间太紧,我没能对照片进行修复。”他把照片递给战士时,心里特别难受。“当时那个战士眉头皱了一下,却什么也没说,只是把照片揣进了包里。”张树梓至今还记得那个画面。
扛着自行车行军,战火中记录历史
在部队,除了给战士照相,张树梓还有一项工作——军事摄影,为军事部署提供资料。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他跟随部队一路行军,部队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始终陪着他的,还有那辆常被扛在肩上的自行车。“自行车是部队发的,方便我装摄影器材。战斗行军时路不好走,得扛着自行车上山、过河。”张树梓回忆道。

“有一次他还掉河里了,战士们把他拉起来时,他还死死抓着自行车不放。”张树梓的儿子张双庆小时候常听父亲用山东话讲过去的故事。成年后,有一次他带父亲出门,讲解一处地理风貌时,父亲突然说:“山东也有这个地儿!”与山东故乡相同的地名,勾起了他的乡愁。如今,张树梓对故乡的思念,都融进了平日常吃的面食里。
珍藏的纪念章,永不褪色的信仰
张树梓拿出自己珍藏的小木盒,里面整齐摆放着纪念章、证书、老照片……“虽然那时候条件有限,做得不够完美,但这些都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枚纪念章,看了又看。
“现在最期待的就是九三阅兵,虽然去不了现场,但我一定要在电视上看。抗战老兵还有机会看到阅兵,真是太好了!”张树梓激动地说。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说到动情处,张树梓还唱起了这首几十年来从未忘记的歌,唱完,他笑得格外开心。
当年那个16岁少年缺失的笑容,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终于找了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