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罗世文(1904年—1946年),字自元,四川省威远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先后任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军委书记、省委书记。抗日战争开始以后,他先后任中共四川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川康特委书记,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0年3月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关押在贵州息烽监狱、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监狱,任狱中临时党支部书记。1946年8月18日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刑场壮烈牺牲。
在威远县城区的青龙山,坐落着一座三面被绿荫环绕、静谧肃穆的纪念馆——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步入馆内,罗世文雕像映入眼帘,他头戴军帽,目光坚毅,眺望着远方。
聚各界之力 筑抗战堡垒
为了追忆罗世文的抗战事迹,8月1日,记者联系了威远县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从陈列馆工作人员提供的书籍资料《罗世文传》中,记者看到罗世文的抗战故事赫然其中,一下带人回到了那个战火弥漫的峥嵘岁月。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毛泽东在延安约见罗世文,决定派他回四川做刘湘等地方实力派的统一战线工作,推动四川的抗日救亡运动。
9月24日,罗世文到达成都,赴川康绥靖公署拜会刘湘,面呈毛泽东的亲笔信,向其阐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真诚邀请刘湘共同抗日、保家卫国,并表明中共愿意与刘湘在军事政治上互相帮助。
罗世文担任川康绥靖公署顾问后,和刘湘指定的张斯可、高兴亚等官员接头,住在绥署顾问蔡军帜家里,以此为活动基地,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刘湘亲批“帮助五万元”(法币),委托罗世文转交给毛泽东,用于陕北公学和开办图书馆,以表明对联共抗日的诚意。
之后,罗世文又以中共代表身份先后对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杨森等川军实力派将领开展统战工作。
1937年9月,首批川军出川抗战。同年12月,罗世文、张曙时与后期回川的邹风平等一起筹建中共四川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继续推动上层统战工作开展,使党和四川实力派的关系进了一大步,改善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社会环境,促成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都部队和海燕社两个抗日救亡团体合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军先锋队成都总部队。
扬宣传之帆 燃抗战激情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罗世文极为重视青年的思想动员工作。他频繁出席川康特委的学委会议,为学委干部讲解马列主义,剖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分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1938年1月11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在武汉汉口创刊。1938年2月,罗世文在重庆筹建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重庆分馆,向省工委传达“抗日初期中央有关党的工作的新策略”。3月,“《新华日报》成都代订处”亮相成都,罗世文以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成都代表的身份进行活动,经常在傍晚到门市指导工作。

罗世文向推销处同志强调:“《新华日报》是我党在大后方宣传抗日主张、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贯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一定要以最快速度、最大数量送到广大人民手中,充分发挥它的战斗作用!”到1939年4月,《新华日报》发行量迅速增长到12000份。为做好《新华日报》的发行工作,罗世文指导和支持推销处工作人员与成都地方实力派人物建立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使《新华日报》航空版得以尽快送到读者手中。

“团结不是一句空话,要走进每个人心里,让他们明白抗战是为了谁。”罗世文将这句话作为开展工作的准则。他深入工厂,与工人探讨“机器不停,抗战不止”,工人们深受鼓舞,纷纷主动加班加点,提高生产效率,为前线赶制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他走进学校,鼓励青年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不少学生在他的感召下,毅然放下书本,投身抗日队伍;他来到乡村,向农民宣讲“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农民们积极响应,不仅为军队提供粮食,还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在他的不懈努力以及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下,成都、重庆和全川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抗日民主力量迅速壮大,党的组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铸精神之魂 传抗战薪火
1940年3月18日,罗世文在成都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军统局长戴笠将他押到重庆军统局总部看守所,亲自审问,妄图诱降,却遭到罗世文严词拒绝。之后,罗世文被转往贵州息烽监狱关押,在狱中,他担任秘密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以各种方式坚持斗争。1946年7月,罗世文又被押解回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

在监狱里,罗世文向监房的同志们讲述红军长征、抗日的英勇事迹。他发现一些长期被关押的人不了解“西安事变”真相,便详细讲述“西安事变”的经过,阐明党在“西安事变”中的正确立场,赞扬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的卓著功勋。他悄声却有力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在‘西安事变’中的抗日诚意有目共睹!正是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但现在国民党顽固派却妄图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抗日大业,这注定是要失败的!”
1946年8月17日,渣滓洞监狱副所长放出消息,称国民党政府要把罗世文转到南京。狱中一些难友信以为真,为他感到高兴。然而,罗世文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革命献身的时刻来临了!他把自己和支部多年来积存下来的一万元悄悄交给宋绮云,作为党的活动经费。还在一本俄文书籍的扉页上,写下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
据说将押往南京,也许凶多吉少!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老宋留有一万元,望兄等分用。心绪尚宁,望你们保重,奋斗。

第二天,1946年8月18日下午3时,监狱看守将罗世文从重犯禁闭室押出。罗世文目光炯炯,与狱中难友一一告别。他的眼神中,饱含对战友的深情、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未来的坚定希望!刑场上,面对歌乐山连绵的群峰、苍翠的松林,高声朗诗:“故国山河壮,群情尽望春,‘英雄’夸统一,后笑是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