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内江持续被高温天气笼罩,烈日如火般炙烤着大地,连流动的空气都带着灼人的热气。即便如此,内江市农科院科技人员组成的川红橘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小组,不畏高温酷暑,深入市中区朝阳镇、龙门镇、凌家镇等地,紧锣密鼓地开展川红橘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8月5日,在市中区朝阳镇铧匠冲村川红橘种植基地里,普查工作小组工作人员正手持卷尺、GPS定位仪等工具,围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川红橘树忙碌。“树高6.5米,枝下高1.1米,胸径12.8厘米,地径16.6厘米,冠幅3.5×3.6米……”大家一边测量,一边将数据精准记录在调查表上,同时用相机记录果树的生长状态、挂果情况等细节。

这样的场景,自7月1日外业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已在市中区多个乡镇(街道)上演。据内江市农科院农艺师唐仕姗介绍,本次普查由市中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农科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采用“逐村、逐组、逐户”的拉网式排查方式,全面摸清市中区川红橘种质资源的分布现状、数量规模、特征特性及生存状况,建立准确系统的川红橘种质资源数据库,为川红橘种质资源的科学保护、良种合理开发利用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普查工作已完成龙门镇、凌家镇、乐贤街道、史家镇、全安镇、永安镇等乡镇(街道)的首轮普查,累计登记川红橘树9000余株。

据悉,川红橘,又称“大红袍”“古红桔”等,是制作传统道地中药材“川陈皮”的基原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晚熟柑橘品种的推广,加之病虫害侵袭以及市场冲击等因素,川红橘的种植面积和品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优良品种甚至濒临灭绝,市中区川红橘种植面积也从上万亩下降至不足300亩,百年以上老树更是寥寥无几。
“接下来,将继续开展第二轮普查工作,重点对第一轮普查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预计9月底完成全部普查工作,届时将全面掌握市中区川红橘的分布现状及生存状况,为下一步川红橘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唐仕姗表示。
记者手记:
在此次普查工作中,记者了解到川红橘是道地药材川陈皮的基原植物,这意味着,若川红橘资源持续减少乃至消失,川陈皮这一传统中药材也将面临断供风险。
川陈皮作为四川特色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在中医药市场享有盛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川红橘资源的忽视,其种植规模不断萎缩,产业发展受限。此次市中区开展的川红橘种质资源普查,不仅是一次种质资源普查,更是一次文化保护和产业振兴的契机,希望内江各县(市、区)能够重视川红橘资源的保护,推动“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发展,让川红橘、川陈皮成为内江的亮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