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炉火映山河!威远煤钢在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与担当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付垚霖 编辑:黄小梅 发布时间:2025-08-07 09:47:34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抗战期间,威远人民用煤炭、钢铁和无畏的勇气,全力投入支援抗战的伟大事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前,威远县组织青年党员、退役军人党员代表开展“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党日示范活动,活动中,翔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威远人民在抗战中书写的光辉篇章。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威远这片川南热土上的抗战记忆依然滚烫。80多年前,当硝烟弥漫大半个中国,威远的煤炭与钢铁,以实业救国的硬核力量,为抗战大后方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工业防线”。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随后迅速将军事进攻重点转向上海,工业基础雄厚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严重威胁。为保存民族工业实力、构建大后方持久抗战的工业支撑体系、增强抵御日本侵略的经济能力,南京国民政府启动沿海沿江工业内迁计划。历经三年多,最终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陕西及甘肃等战略后方省份建成11个工业区,其中四川省占5个,威远便是重要组成之一。

抗战爆发后,沿海地区迅速沦陷,海盐生产与运输遭受重创。此时,四川盐业中心富荣盐场(自贡)肩负起供应军需民食的重任。为增产食盐,盐场卤井从170余眼增至210余眼,产量大幅提升,对煮盐燃料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威远煤炭成为保障自贡盐场燃料供应的关键力量。

威远煤矿分布广泛,县内多个山区均有赋存。1938年,威远县政府积极行动,提出“开发威远县黄荆沟煤矿刍议”,并与四川盐务管理局展开合作。经过一系列筹备,1940年7月,威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启了黄荆沟煤田开发的新篇章。公司成立后,迅速开展矿井修复与开拓工作,引入先进设备:在立井井口安装40马力蒸汽绞车,斜井井口安装20马力小蒸汽绞车,实现了机械提升与排水,这在威远煤炭开发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1942年2月,威远煤矿正式投产,当年生产原煤4.71万吨。此后产量持续攀升,到1944年日产量可达400吨,极大缓解了自贡盐场及周边地区的燃料紧张局面。

为进一步提升威远煤矿的运输能力,满足自贡盐场运煤需求,川康盐务管理局于1940-1944年实施威远河渠化工程。该工程建成9座堰闸,使威远河运量提高两倍,运费降低36%,有效解决了煤炭外运难题,有力推动“川盐济楚”,为保障大后方食盐供应、打破日寇海盐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煤炭产业外,威远的钢铁工业同样为抗战作出突出贡献。抗战初期,华东、华北钢铁厂相继沦陷,进口钢铁受阻,国内钢铁供应严重短缺。在此背景下,威远铁厂迎来发展机遇:1938年底,新华兴业公司向政府申请租办威远铁厂,次年改组为新威矿冶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尝试将传统土法生产改为高炉生产。然而,因广州失守、设备运输受阻及物价暴涨等原因,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最终于1941年1月将铁厂出售给资源委员会。

1941年1月8日,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威远铁厂正式成立。新厂成立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将红豆树钢厂和杨家湾焦厂迁至蒋家湾,并修建16.5公里新公路线;同时全面检修机器、修复高炉。1942年12月25日,15吨级高炉正式开炉。从高炉建成至1945年11月底抗战胜利,威远铁厂三次开炉,总计产铁5094吨,其中1900吨直接供应军政部兵工署,用于制造武器,为熔炼抗击日军的战斗利器提供了关键原材料;其余产品供应民用工业和农业,满足了后方生产生活的部分需求。

在积极发展实业的同时,威远人民还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战。为支援前线、早日驱逐日寇,威远煤矿及全体员工积极响应冯玉祥将军倡导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先后7次献金总额达149万元(法币)。

威远在抗战时期的实业发展与支援抗战的壮举,充分展现了威远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团结一心与顽强抗争精神。他们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