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昌市圣灯镇梨园村,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四川隆昌土陶丁敬民非遗工坊”。工坊主人丁敬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昌土陶柴烧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0年来,他凭借对土陶的热爱与执着,在这方天地默默耕耘,不仅将一团团泥土幻化成精美的陶器,更让土陶非遗技艺在传承中不断破茧,在创新中实现重生。

实践活动:陶韵入课堂,稚手播薪火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隆华路小学的教室里热闹非凡。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土陶大师丁敬民,站在一群充满好奇的孩子们中间。他双手灵活摆弄着一块陶泥,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同学们,你们看,这样把泥巴一揉,再这样一捏,一个陶罐样子就做好了。”只见他指尖轻捻、掌心翻转,眨眼间,一块普通泥巴就有了陶罐的雏形。孩子们紧紧围在他身边,眼睛一眨不眨,满是惊叹与好奇。


这是“隆昌史志进课堂”活动中的一幕。为让古老的土陶技艺在新生代心中生根发芽,隆昌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特邀丁敬民走进校园。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纷纷动手尝试。虽然起初的作品略显稚嫩,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土陶小物件,却承载着非遗传承的希望。丁敬民看着孩子们的成果,欣慰地笑了:“土陶是隆昌的文化瑰宝,希望孩子们能亲手触摸非遗,让这门古老技艺得以延续。”
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丁敬民而言早已不是第一次。多年来,他的非遗工坊与多所学校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内江、泸州、宜宾等地众多学生纷至沓来,学习体验土陶制作。据统计,截至目前,丁敬民的土陶研学体验基地线下开展培训60余期,培训学生近万人;线上利用抖音平台宣传,浏览量超100万人次。丁敬民深知,只有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土陶、爱上土陶,这门技艺才有未来。
文旅融合:陶旅相辉映,雅趣润客心
丁敬民的女儿丁淯琳,从小在父亲的工坊耳濡目染,对土陶有着深厚感情。大学毕业后,她毅然放弃大企业工作,选择回乡,决心为土陶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爸,现在文旅研学很火,咱们可以把土陶和旅游结合起来,让更多人来这儿体验制作土陶。”一天,丁淯琳向父亲提出想法。丁敬民听后眼前一亮:“闺女,这主意不错,咱们试试看!”


在丁淯琳的推动下,土陶文旅研学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来到梨园村,走进丁敬民非遗工坊。他们不仅能欣赏精美的土陶制品,还能体验从选土、制泥到拉坯、烧制的全过程。“以前只在商店里见过土陶,没想到自己也能做出来,太有意思了!”一位外地游客兴奋地说。
与此同时,隆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隆昌土陶柴烧研学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他们完善基础设施,筹措资金修路,打造沿古宇湖风景区到圣灯山的旅游带。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深入感受土陶文化的魅力。非遗工坊里,常常能看到游客们与丁敬民一家交流互动,欢声笑语不断。土陶,不再仅仅是货架上的商品,更成为连接游客与隆昌文化的桥梁。

传承创新:匠心破茧出,古陶焕新姿
曾经,丁敬民也面临诸多困境:传统民用土陶产品单一、销路有限,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为寻求突破,他开始四处奔波学习。2021年底,从未接触过工艺陶的他,特地前往荣昌拜荣昌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吉芬为师,学习工艺品制作技艺;此后又到成都、重庆、江苏宜兴等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认真观察、虚心请教,不断开阔思维与眼界。
在创新道路上,丁淯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她利用抖音平台,通过直播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网友介绍隆昌土陶。直播中,她不仅展示传统土陶制品,还详细讲解制作过程,与网友互动答疑。“以前我们烧制的品种比较单一,自从直播带货后,很多网友给我们建议,让产品造型多样化,甚至还有网友发图要求定制。”丁敬民感慨。在网友建议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工坊的产品逐渐丰富,从传统茶杯、茶壶,拓展到景观罐、储茶罐、文创系列,再到柴窑烧制的土陶茶具等多种类型。

2024年6月,是丁敬民非遗工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工坊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为促进非遗发展贡献力量;此外,泸州虎贲教育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战略合作基地也在此落地。这一系列合作,为工坊带来更多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进一步推动了隆昌土陶的传承创新。
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四川省第八届农村手工艺大师、“巴渝工匠”杯技能竞赛二等奖、第十届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成人组拉坯二等奖、第八届中国四大名陶(4+N)陶瓷技能大赛(手工成型)二等奖、作品《饕餮问天》获第八届中国四大名陶(4+N)荣昌展金奖……一连串荣誉背后,是丁敬民父女的坚守,更是传统技艺的传承。

如今,在丁敬民父女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土陶传承队伍,工坊里常能看到年轻学徒认真学习的身影。丁敬民心中还有更大的蓝图:“我计划扩建龙窑,将研学课程体系化、规范化,让隆昌土陶走得更远,传承得更好。”
从校园里的非遗体验课,到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再到传承创新的不懈探索,隆昌土陶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古老的土陶技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