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内江籍战地记者沈文林:以笔为枪,血洒抗日前线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龙朝阳 编辑:黄小梅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4:05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在那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抗战岁月,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虽未手持钢枪冲锋陷阵,却以笔为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们用文字记录战争的残酷,传递人性的光辉,他们就是战地记者。在内江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位杰出的战地记者,他,就是沈文林。

沈文林牺牲时年仅24岁。如今,关于他在威远生活过的具体痕迹,已难寻觅。但他的英勇事迹,被内江的文史工作者们精心记录、妥善留存,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近日,记者通过翻阅史料,走近这位内江籍战地记者,探寻他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

“娘,如果我一天两天不回家,你不用找我了”

在内江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翻阅史书时,一张发灰的照片映入记者眼帘。那是一名青年的半身照,他的脸庞有些模糊,但双目在岁月的沉淀下依旧非常清晰。即便隔着泛黄的纸张,眼眸中流淌的坚毅与果敢依然能清晰地传递出来,直抵人心。

照片中的人,就是沈文林。

1918年8月20日,沈文林出生于威远县城北门外县立第四初级小学(清代文林书院内)。母亲用出生地名赋予他“文林”之名,寄予了聪明好学、未来能有一番作为的美好期望。

文林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1930年,他随家人迁至南京,生活发生了巨变。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处处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小学毕业后,沈文林考入南京钟南中学。那时,他不仅专注课堂学习,还积极投身学校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当时,青年学生失踪、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杀害的事件频发,沈文林曾对母亲说:“娘,如果我一天两天不回家,你不用找我了。”这句话,既是对母亲的宽慰,更是他投身革命、不惧危险的坚定宣言。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躲避战乱,沈文林随父母返回四川。但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沈文林的心被深深刺痛。他不愿安守家中,毅然决然地从成都出发,穿越重重关卡,向着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进发。

1938年4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

“要有英雄的气概,科学的头脑”

在史书的字里行间,记者仿佛能看到抗大校园里那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沈文林在抗大这个革命熔炉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他在笔记中写道:“要有英雄的气概、科学的头脑,有政治家的风度、远大的眼光。”在这里,他与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一起,接受党的教育,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底,沈文林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挑选到八路军总政战地通讯记者团任战地记者。这一消息让他兴奋不已,他在日记中立下誓言:“记述许多英勇的可歌可泣的史实、一切战斗经验、政治工作经验,群众情绪、敌人的残暴行为,扩大国际国内宣传的影响。”

“要无愧于做一个八路军战士”

12月1日,沈文林与抗大同学袁维丹、孙暂生、杨超伦、杨秀照及鲁艺学员叶立平六人到总政报到。宣传部的田野十分热情:“欢迎你们到记者团来,这次记者团分四个小组,你们六人编为第四组,组长由袁维丹同志担任,党小组长由沈文林同志担任,这次采访的主要范围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那里有贺龙任师长的120师。”

当得知将前往贺龙部队时,沈文林急切地询问:“什么时候出发?”田野笑着说:“小鬼,不会留你们多久的,两天内就出发。”随后,他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八路军”符号,让他们戴在左肩上。沈文林戴上后爽朗地笑了,激动地说:“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八路军了,我要无愧于做一个八路军战士。”

第三天,沈文林一行6人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延安出发,踏上去前线的征途。他们经延川、绥德、佳县,行军16天到达离敌人仅180多里的山西岚县境内。到了岚县,才得知贺龙已率主力向冀中进发,并派李井泉在绥远省创立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于是他们采访了留守岚县的120师政委关向应和358旅旅长张宗逊。这一采访场面,正好被总政电影团的袁牧之、吴印咸摄成电影(后来送到苏联洗印时不慎失火烧毁)。

“不但要访问,而且要参加战斗”

1939年4月,日本侵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沈文林参加了120师留守部队714团、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的反扫荡。他在边山、文水、西社等县采访,后又带病两下平川去敌占区了解情况。在我军敌后工作团滞留期间,帮助部队抓教育工作,办战报,搞宣传,勤奋写作,用笔名“戈里”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和晋西北党委的《晋西日报》上连续发稿,报道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绩。沈文林在给组织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只有多接近群众,才能收到更好的材料,不但要访问,而且要亲自参加战斗……”

1939年5月,沈文林所在记者小组开始分散活动,他同孙暂生主动报名去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其余同志分赴冀中、雁北一带。8月,沈文林随军向敌后挺进,一面作战,一面采访,工作十分出色,多次受到上级好评。

1942年,中日战争处在紧张状态,为配合希特勒在西欧的作战计划,日本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指挥3个师团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全面大扫荡”,遭到根据地军民的奋勇抵抗。沈文林为了更好地搜集前线战斗的第一手材料,随同大青山骑兵支队三团在平绥铁路以北进行实地采访。一天下午,这支骑兵部队在绥中县境内突遭日军包围,沈文林他们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沈文林,这位年仅24岁的新闻战士,以他的行动实现了“无愧于做一个八路军战士”的承诺。

沈文林牺牲的噩耗传到记者团,战友们都无限悲痛,为他写下了“青山埋忠骨,浩气凛千秋”的挽联,还在《晋西日报》发表悼念文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追认沈文林为革命烈士,绥中县人民政府在沈文林牺牲的地方为他修建了烈士墓。

合上史书,沈文林的身影在记者的脑海中愈加清晰,他像一束光,照亮了那段被战火与热血浸染的抗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