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江市市中区新华路,住着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如今的他,子女绕膝,安享温馨闲适的晚年;但鲜有人知,他曾在抗日根据地,悉心照料过受伤的抗日战士。他叫乔承英,抗战时期是一名看护兵。
“日本鬼子轰炸了汉中市区”
乔承英,出生于1931年,乳名“丙娃子”,家乡在陕西省汉中市的农村。他4岁时,村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家中长辈和兄弟姐妹相继染病去世,他只有到外婆家居住。为给外婆家减轻负担,每逢好天气,“丙娃子”就要出门放羊,每年只有冬天才能到村里一位先生家中识字。
有一天,正在先生家中认真识字的“丙娃子”听到天空中传来“轰隆隆”的声音,他仰起头问先生:“这是什么声音?”先生抬起头闭上眼,眼泪顺着眼角不断滴落,说:“日本鬼子轰炸了汉中市区。”

“只有战斗,中国才有一线生机”
那时候,战火还没有蔓延到“丙娃子”的家乡,他依然每天放羊,闲暇时复习先生讲授的知识。这天傍晚,“丙娃子”赶着羊回家。站在堂屋的门槛外,他听到一个有些陌生的声音:“娘!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只有战斗,中国才有一线生机!”堂屋里,背对着大门站着一个身材有些高大的陌生男人。外婆告诉“丙娃子”,这个男人是这些年一直在外“经商”的二舅乔林。
二舅的回家并没有打乱“丙娃子”的生活节奏,他依然早出晚归地放羊,而乔林好像也非常忙碌,有时候一出门就是好几个月。
1943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丙娃子”一边在山上放羊,一边用木棍在地上一笔一画复习学过的字。“仁”“义”“礼”……他写得非常专注,连身边来了人都没注意到。“丙娃子,你认识多少字了?”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书写,抬头一看,他高兴地喊道:“二舅,你回来了啊。我现在认识一百多个字了。”
舅甥俩在山上的这次对话后不久,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时,“丙娃子”便被乔林从睡梦中叫醒,没准备什么行李,就直接离开了家乡。“丙娃子”跟着乔林的脚步在林间小道一路步行,天黑了就投宿在骡马店中。就这样走了将近一个月,舅甥俩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一所由三个窑洞构成的农村私塾中。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
“丙娃子,你就在这里好好读书,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战士。”站在私塾的窑洞门口,乔林叮嘱道。这时候,“丙娃子”才知道,自己的二舅是一名军人,而乔林送他来就读的私塾是八路军为当地村民和战士子弟们开办的学校。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在私塾学习的半年时间里,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前,“丙娃子”和私塾里的其他十多个学生都会在先生的带领下一起高唱《救亡进行曲》。刚劲有力的节奏和真挚坚定的歌词鼓舞着一颗颗年轻的心。先生每天教“丙娃子”等人习字、算数,也带来抗日战场上的最新消息,将“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根植在少年们的心中。

“从今起你就叫乔承英”
1944年初,“丙娃子”和同学们正在上课,私塾那间作为教室的窑洞里走进了几个人,其中一个是他的二舅乔林。“孩子们,眼下战事吃紧,根据地需要你们。你们愿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吗?”站在乔林身边的一位叔叔面向在座的孩子们问道。“我愿意。”叔叔的话音刚落,“丙娃子”便站起来喊道:“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就这样,在乔林等八路军战士的保护和带领下,“丙娃子”和私塾里几个年纪稍长的孩子从陕西省宜川县出发,经过近四个月的跋涉,1944年4月,一行人走进太行山深处,来到了当时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一路跋涉,风餐露宿,在根据地登记“丙娃子”信息时,乔林蹲下身,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丙娃子,成为八路军战士以后,你就要使用大名了。你的父母不在了,二舅希望你能够继承抗日英雄的意志。从今起,你就叫乔承英吧。”“好!”
“娃娃,叔叔对不起你”
乔承英等新入伍的少年因为年纪小,被编入了部队的医疗队看护班,成为看护兵。看护兵不用掌握太多医疗知识,也不用到战场搬运伤员,是医疗队中是相对安全、工作内容相对简单的兵种。
在根据地,战士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医疗队将两到三名重伤或者需要不时换药的伤员安排在一间窑洞,由医护兵进行特别看护;而一些伤势相对较轻,或者经过救治伤情已经稳定的伤员也是两三名住在一起,除每日一次或几日一次由医护兵进行复诊和换药外,为伤员倒水、喂饭、洗衣服等各种日常照料工作都由乔承英这样的看护兵负责。
将温暖干净的炕留给伤员,看护兵垫些干草睡在地上,这是根据地里看护兵之间不成文的“规矩”。一天晚上,睡梦中的乔承英感到前胸遭遇巨大的冲击,整个人从地上飞出,后背撞到窑洞的土墙才停下。背后和前胸的疼痛让他瞬间清醒,“啊”地叫出了声,借着屋外的一点点月光,看到一个人站在他平时睡觉的干草堆边,身体还呈现出踢腿的姿势。乔承英看了看炕上空的床铺,确认踢他的是自己看护的一名伤员。
巨大的声响吵醒了窑洞里另外两名伤员,但因为还是深夜,大家都没法看清状况。乔承英深吸一口气,对大家说:“没事的,你们接着睡吧。”然后将那名站着的伤员扶回炕上,为其盖好被子。
第二天,乔承英从疼痛中醒来,发现由他负责看护的三名伤员都一脸担心地看着他,特别是昨夜踢他的伤员,非常抱歉地说:“娃娃,叔叔对不起你。昨晚叔叔梦到打鬼子,不自觉就踢了一脚,结果踢到你了。”
乔承英笑着摇摇头:“没关系的。我睡了一晚,已经不怎么痛了。”

“绷带要用草木灰洗”
根据地里物资不算丰富,特别是伤药、绷带等,都是紧缺资源,伤员们换下的绷带往往需要清洗后重复使用,乔承英等看护兵也承担着清洗绷带的任务。
乔承英习惯蹲在他负责看护的窑洞门口洗绷带,这样可以时刻注意窑洞内的情况,一旦伤员有任何需要,他都能及时响应。
某天,乔承英将自己清洗好的绷带举到看护班班长面前。班长低下头,用手拨了一下他手中的绷带说:“不行!承英,你洗的绷带血迹太明显了,拿回去返工。”听了这话,乔承英有些委屈:“班长,我已经用很大的力气洗绷带了,但真的没法洗得像新的一样。我要是再使劲的话,绷带就要被搓烂了。”这时,又有几个看护兵过来交绷带。战友们洗过的绷带基本上看不到血迹,看上去比乔承英洗的绷带干净很多。“承英,绷带要用草木灰洗。把灶里面的草木灰掏出来放在盆里,用水泡着,然后再把绷带放进盆里面泡着搓。”战友们向他分享经验。“对,草木灰不仅能去污,还有消毒作用,用来洗绷带确实不错。”看护班班长肯定道。
获得“秘诀”的乔承英当即将手中的绷带全部“返工”,一条条洗得格外洁净。就这样,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乔承英在看护伤员的同时,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清洗绷带的任务,即便是隆冬时节,带着冰碴的冷水将他的十指冻出无数冻疮,也不曾畏惧和逃避。
“承英,我们胜利了!”
虽然一直身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但乔承英需要驻守的村庄和需要照顾的伤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战事的变化,从1944年4月到1945年8月15日,他跟随所属的医疗队辗转于河北省邯郸市辖区的多个县(市、区),共计看护伤员超50名。
看护伤员、清洗绷带、转移颠簸,这些事情对一个未满14岁的少年而言并不轻松,但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给了乔承英源源不断的力量。
1945年8月15日傍晚,在安顿好伤员后,乔承英借着夕阳的余晖走出窑洞,在水井边冲冷水澡。就在这时,周围的一间间窑洞里,陆陆续续传来阵阵欢呼声,接着一盏盏油灯次第亮起,这在根据地属实是一种“奢侈”行为。带着好奇心,他赶紧擦干身体,往自己负责看护的窑洞而去。
到了窑洞门口,乔承英看到伤员们有的杵着拐棍,有的拿着油灯,正相互搀扶着往外走。“同志,你们怎么走出来了,有啥需要我做的吗?”他赶紧走上前扶住一名腿上有伤的伤员。“承英,我们胜利了,日本投降了!”被扶住的伤员转身给了他一个拥抱,激动地说道。旁边一名伤员的嘴角也弯了起来,重复道:“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眼泪随着话语不断落下。听到消息的乔承英也非常开心,笑着问:“所以你们现在准备去哪里啊?”“我们想去村里的院坝和大家一起庆祝。”
走到院坝中,篝火已经燃了起来,村民和战士们有的站在篝火旁,有的坐在地上,大家一边哭、一边笑,一边相互拥抱,表达着激动的情绪。乔承英和几个年轻人又唱了那首熟悉的《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
抗日战争胜利后,乔承英留在太行军区,随后又相继投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烽火岁月中续写着使命与担当。
1954年11月,乔承英转业到地方,先后在乐至县公安局、乐至县文工团、内江地区文工团工作,1993年8月离休。
记者手记:
抗战年代,有太多如乔承英一般的少年,怀揣着对家国的赤诚,毅然踏入艰苦卓绝的抗日救亡战场。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
我们不会忘记战争留下的刻骨伤痛,更不会忘记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际,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的勇士——他们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荣光,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