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排练一次!”
7月30日,四川省资中县木偶剧团的排练厅里,演员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着第二天文艺晚会的节目。随着背景音乐响起,他们熟练地操纵着木偶的“手杆”和“腰杆”,让木偶做出行走、转身、挥袖等动作,“木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一幕,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的日常场景。
国家级非遗的坚守与突破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历史悠久,表演时,演员一手握住木偶的主杆,另一手操纵两根“手杆”,通过巧妙的力道控制,使木偶完成各种精细动作。2014年,这一传统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

近年来,资中县木偶剧团在保持传统表演技艺的同时,也在尝试让木偶戏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在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胡海的办公室里,摆放着风格迥异的木偶——既有 “齐天大圣”这一传统角色,也有“小矮人”等更具现代感的形象。“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木偶戏吸引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小朋友。”胡海说。

为此,剧团在剧目编排上做了不少调整,比如增加互动环节、融入现代故事元素。这些尝试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许多年轻观众和家庭开始对木偶戏产生兴趣。
年轻一代的传承接力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人。在资中县木偶剧团,老一辈艺人逐渐退居幕后,而像王辛夷、王洁这样的年轻传承人正成为中坚力量。
25岁的王洁是剧团的新成员,从小看木偶戏长大的她,对这门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年,她来到剧团学习,并拜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辛夷为师,开始学习木偶的头部制作、道具制作。“小时候觉得木偶戏很神奇,现在自己上手才知道有多难。”王洁说,“每一个步骤都要精细,木偶的面部要求打磨得非常光滑。”

王辛夷表示,自己和三名徒弟的年龄相仿,在教授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精进自己的表演。“教别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王辛夷说,“木偶戏的传承不能只靠一个人,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木偶戏,近年来,资中县木偶剧团不断尝试“木偶+文旅+研学”的多元发展方式,还走进校园,让孩子体验非遗魅力。

“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木偶戏时,都会觉得新奇。”胡海说,“我们会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互动,比如让孩子们尝试操纵木偶,或者让他们近距离观察木偶的制作过程。”这种体验式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的孩子因此对木偶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能学习这门艺术。
“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它得和现代生活结合,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胡海说。
传承与挑战并存
尽管资中县木偶剧团在传承和推广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挑战仍然存在。木偶戏的学习周期长、技巧要求高,年轻演员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同时,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观众的喜好,也是剧团长期探索的方向。
“我们不会丢掉传统的东西,但也不能一成不变。”胡海表示,剧团计划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借鉴优秀经验,让资中木偶戏走得更远。

对于王辛夷、王洁这样的年轻传承人来说,她们的目标很明确——让更多人看到木偶戏的魅力。“只要还有人喜欢,这门艺术就不会消失。”王辛夷说,“我们会继续努力,让资中木偶戏一直演下去。”
胡海表示,作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深感责任重大,今后将带领团队从五方面发力:一是深挖和打造“川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走下去,讲好四川故事、内江故事;二是与高校共建基地,定期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三是健全传承机制,建数据库和资料馆,常态化开展“三进”活动;四是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五是推动“木偶+文创+研学+科技”跨界融合,实现“小木偶撬动大产业”,助力内江文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