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赵二牛的鱼,他不准你多点,不准你浪费……”
“界市有个特色就是赵二牛餐馆,但是他晚上又不开门,很多人都去打卡过……”
在隆昌的界市镇上,有家餐馆未必是人气最高、口味最好的,但这并不影响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它的讨论探究。人们都说赵二牛有脾气有个性,到他那里吃饭得讲“规矩”,这可勾起了我们的好奇。
7月10日12时许,我们来到二牛饭店,仅一会儿停车的功夫,原本空无一人的大堂便宾客满座,好似那民间食堂开餐,食客有序排队入场,热热闹闹作一团。

十多年来,二牛饭店一直没有明面上的菜单,食客来之前得电话预订,菜色可以商量,但最终菜品和菜量由老板决定。
大堂只有固定几张圆桌,每天中午也只有一批客人,“预订”像是某种类似于私房菜的默契或暗号:今日不成,改日请早。
其实,赵二牛也许并非那么“不讲道理”。

交谈中,赵二牛告诉我们:“农民就是很不容易,像喂鱼的也好,做啥的也好,都是很辛苦,包括(种)粮食也很辛苦。我们那个年代,五十年代的人,经过61、62年过来的人,就体会过饿肚皮的滋味。”
或许正是因为从困难年代走来,懂得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所以他对菜量总是要提前把握,也时时呼吁“光盘行动不浪费”“吃不完打包”。
再看赵二牛其人,身形瘦小,话不多讲,端锅颠勺却哐哐当当,稳稳当当,颇有“高手”之风。
如果你因为上菜速度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你会看到一个与火光、热烟、热油缠斗的背影,而这一切,始于五十年前。那会儿,赵二牛还是赵中铭,正值青春年少。
赵中铭年轻时得名师真传,走南闯北,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到最后,怎么在小镇开起了馆子?
“他们老一辈人就不讲钱,讲究名声,名誉。”赵中铭直言,最初来界市开馆子也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履行与师父秦佰章的承诺。

秦佰章是界市人,曾是成渝线上知名厨师,临终前,他对赵中铭这个小徒弟念念不忘,希望他回到界市,将传统菜式传承下去。
2008年,赵中铭如约回到家乡,“守”着师徒相传的承诺和本事,自此,手艺人成了“守”艺人。

“他不喜欢出去耍,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在妻子眼中,赵中铭是个含蓄的人,因为不爱拍照,婚后几十年也没能留下几张合照。
我们让夫妻俩站在店门外,镜头一闪,定格了这一夏日午后。随后,赵师傅照例回家休息,负起手闲适地走在宽敞的街道上,无心时间与人言,一心只记“夏好眠”。

【写在最后】
2025年7月上旬,《万事大集》制作组来到内江隆昌界市镇进行拍摄。这座“高铁小镇”到底有何不同之处?欢迎锁定《万事大集》第二期:《界市奇谈·脚印》,我们一起遇见界市,发现界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