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党建引领聚合力,科技赋能促增收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曾利军 编辑:黄小梅 发布时间:2025-07-17 10:31:22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7月16日清晨,内江高新区现代种业示范基地里,村民郭蓉仙和同伴趁着烈日未出,背着背篓钻进玉米地忙碌起来。

这片示范基地覆盖高桥街道楠桥村、谢冲村、跳墩社区、晏湾社区,规划总面积超5200亩,目前已投产500余亩。在党建引领下,基地推行“以销定产”的订单式农业,依托统购统销机制直通市场,再加上科技赋能农业,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带动区域农产品销售,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这玉米个头真大,今年又是大丰收。”郭蓉仙一边娴熟地掰着玉米,一边和同伴笑着交谈。她们当天采收的是花青素玉米,玉米粒呈石红色。在科技助力下,这个品种不仅品相佳,亩产还高达2吨。

不远处的南瓜地里,王建琴正忙着采摘。“我们的南瓜和别处的可不一样,别看个头小,吃起来又甜又沙。”她手捧刚摘下的南瓜,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稻田埂上,党员服务队仔细查看稻穗长势,向基地技术员叮嘱抽穗期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要点。

……

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党建引领农业发展的日常写照。

近年来,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聚焦组织建设、产业升级、民生福祉,探索出一条集种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新路,构建起“党建红”与“产业金”同频共振、互融共促的发展新格局。

党建铸魂

筑牢产业发展红色堡垒

经过多年实践,高桥街道“党建红”赋能产业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特色愈发鲜明。

“眼前连片的撂荒地重焕生机,三溪水库的生态资源变成‘活资产’,靠的就是党支部这根‘主心骨’。”楠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承卓站在玉米地旁,望着村民们丰收的忙碌身影感慨道。

曾经的楠桥村,土地撂荒、集体经济薄弱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今,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资源梳理”破题,创新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整合,将闲置的生态资源盘活,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高桥街道以农业为主导,各村(社区)自然条件差异明显:三溪山高、跳墩临河、谢冲地势较低……面对不同的资源禀赋,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

高桥街道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目前,街道共有党员690人,其中35岁以下116人,占比16.81%;大专及以上学历215人,占比31.16%。在街道党工委统筹下,这一“红色引擎”在各村(社区)持续发力。

从传统作物种植到多元产业布局,从村民单打独斗到集体抱团发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

近年来,高桥街道以农业为主导,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打造“一环七园区”产业格局。街道选派7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兼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工作组高频下沉农村一线工作。通过党员干部下沉指导、科研资源精准对接、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效整合资源,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如今,“党建红”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肌理,街道党工委全程靠前服务,从现代种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到各村(社区)的产业模式创新,党组织始终是资源整合的“操盘手”、群众利益的“守护者”。

科技赋能

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动力

在高桥街道,党建引领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而科技赋能则如强劲翅膀,助力现代农业腾飞。

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街道党工委积极协调科研资源下沉,四川大学、内江农科院、内江赋能新经济研究院等农业科研院所频繁组织专家团队定期驻点指导,从品种筛选到技术落地全程护航。

从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到生态种植的技术规范,从市场需求的精准研判,到产销对接的高效机制,科技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现代农业告别“看天吃饭”,转向“靠科技吃饭”“靠市场吃饭”,为乡村产业发展装上“智慧大脑”。

“以销定产”的订单式农业,正是科技与市场对接的创新实践。通过统购统销机制,基地建立起从田间到市场的直连通道,借助大数据分析预判市场需求,实现种植计划精准化。

如今,基地内500余亩投产土地通过品种优化、技术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不仅让鲜食玉米、贝贝南瓜等成为“网红产品”,更带动区域农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绿色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基地合作方、内江高新科技投资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熊洁莉介绍,基地从规划初期的土壤检测,到种植期的水肥管理,再到采收期的保鲜技术,科技元素贯穿产业链各环节。

多元增收

绘就共同富裕民生画卷

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跳墩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冯利平介绍,自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未利用地及盘活撂荒地,在街道引导下,种植“榨菜+高粱”,并推行了“签约农民”模式,使“签约农民”务工收入总共增长60余万元。

“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村上发展集体经济,我们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家人。”作为签约农民,村民王建琴的话,道出了高桥街道群众的幸福变迁。

在跳墩社区的贝贝南瓜种植基地,像王建琴这样的“签约农民”有120余人,他们不再是分散的农户,而是拥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

高桥街道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已培育“签约农民”约190人。通过为订单企业提供上游产品、劳务输出等服务,“签约农民”年人均增收超5000元,既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街道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有效降低农民市场风险,各村集体经济均实现从无到有,其中跳墩、晏湾、三溪三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突破10万元。

如今,街道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推广优质油菜近3000亩、水稻920亩、玉米2700亩,打造“高科”粮油品牌;推进“高粱+榨菜”特色轮作2000亩,2024年收获高粱约80万斤、产值280万元,榨菜约400万斤、产值240万元;创新“养鱼+文旅”模式,利用水库发展“养鱼+净化+垂钓”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以上。

2024年,街道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2万元。

内江高新区高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闻超表示,近年来,街道通过深化科技赋能、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党建引领+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愈发清晰,科技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街道将持续做强现代种业与近郊都市农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