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8:30,市中区天津街,60岁的尧传芳正支起那顶褪色的遮阳棚,玻璃柜台擦得锃亮,玛瑙、翡翠、石榴石等各色珠子泛着光泽——这个手工珠串摊,已在此扎根25年。

2000年,尧传芳抱着木箱在市中区天津街摆起小摊。“那时就想靠编珠子糊口。”她坦言,最初行人多是匆匆一瞥,直到精巧的配色和实在的价格留住了第一批顾客。
紧邻尧传芳摊位的康纪秀,正用镊子夹起一颗石榴石,小心翼翼地调整手串的松紧。23年前,她还是个对珠串一窍不通的新手,是尧传芳主动递来丝线和珠子:“你看这红玛瑙配米珠,夏天戴清爽;墨玉得配银饰,才更时尚。”从选料时如何分辨天然石与合成石,再到编绳时如何让结头藏得看不见,尧传芳手把手教了康纪秀好几个月。“她连自己攒的‘压箱底'的珠子都给我练手,生怕我学不会。”康纪秀说。

现在两人摊位紧挨着,进货时会互相帮着挑款,收摊时会搭伙看摊,谁家有事,另一个准会把对方的珠子收进防潮盒里。
两人的技艺也日渐精进,留住了不少老顾客。
“从女儿小学买到大学,机器做得再精致也差点味道。”老顾客马琳拿起一串淡水珍珠项链,珍珠的光泽映着她的笑意。这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中午时分,一对小情侣专门来找“同系列”石榴石配饰。

吸引顾客的是手工串制的独特性。尧传芳在编珠时,指尖力道精准得像尺子,珠子间距、绳结走向全凭手感把控。机器做的是标准件,而她的手工珠串每串都有‘性格’。她拿起刚编好的手串向记者展示着,绳结纹路行云流水,珠子间距也疏密有致。
如今,这两个摊位早已超越买卖本身,它们是老顾客的“青春坐标”,是新手艺人的“传承站”,更是内江人记忆里的一处温暖锚点。就像那些被精心串联的珠子,20多年时光里,它们把邻里情、城市味,都串成了独一无二的“时光珠链”。

近年来,在电商冲击下,有不少街头小摊消失,但这两个手工珠串摊位却留了下来。“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是真的喜欢。”尧传芳摩挲着珠子,“这些不仅是首饰,也是我们传统的老手艺。”
记者手记:
在近期走访内江街头巷尾的过程中,我邂逅了许多像尧传芳“手工珠串摊’这样的老摊位。这些老店老摊位,或藏于深巷,或立于闹市,它们是内江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内江人的回忆。它们始终如一的坚守,诠释着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城市中最温暖、最具魅力的文化符号,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依然能寻得那份独属于内江的烟火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