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内江作为农业大市,在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使命。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内江作为农业大市,拥有丰厚特色农业资源,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区位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找准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方向,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入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着力补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短板,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耕体验、研学科普、文旅文创等项目,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热门去处。同时,培育壮大六大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融合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条。融合发展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江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补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短板,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减少产后损失。应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探索农业内部融合、全产业链发展融合等模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科技赋能,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内江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整合科研资源,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积极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此外,需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程度,改善乡村数字技术应用环境,提升农业数据要素的共享效率,完善乡村数字人才体系建设,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全面提升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推广效率,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综合施策,凝聚产业发展要素。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要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有序推进县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长效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此外,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打造品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其流通效率和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内江应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企业自有品牌、构建特色产品品牌等措施,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应加强品牌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品牌营销推广,挖掘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消费者认知度和忠诚度。应健全质量管控,加快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品牌认证与追溯机制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