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3点,日头正毒。一辆沾满泥点的电瓶车“突突”驶进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一片茂密的果园,在家门口稳稳停下——门口,就是他的“战场”。
39岁的游俊刚下车,推了推鼻梁上那副沾了点汗渍的细框眼镜。他挽起的裤管下,小腿晒得黝黑发亮,仿佛刷了一层桐油;脖颈处一道清晰的“V”字晒痕,与领口下的肤色形成刺眼的分界——这是土地在他身上烙下的、最不容置疑的身份印章。
这里,是他142亩无花果、辣椒、大豆交织的“复合战场”,一本写在土地上的精算账本。
猪圈旁的“精明账”
“当初政府推无花果,好多人心里打鼓。”游俊刚蹲在果树旁,手指轻轻拂过一片厚实的叶子,声音不高,却透着笃定,“我看中的,是它跟我家猪场‘配’。”他抬眼,镜片后的目光扫向不远处的猪舍。
2019年,当别人还在权衡风险时,这个看似斯文的农民心里已经算起了账。“养猪最大的麻烦是粪污处理,烧钱还招人嫌。种果树?正好!猪粪发酵就是最好的有机肥。”他弯腰,从覆盖在树根处的腐熟粪肥里抓起一把,黑油油的,散发着泥土与生命混合的气息。“你看这土色,省下的肥料钱,够养好几个工人。”
这份基于自身条件的“资源整合”,让困扰变优势,成本账算得明明白白。果园边沿特意挖了蓄粪池,一根管道巧妙地连接着猪场,无声地流淌着他的“金汤”。
地缝里的“时间商”
142亩地,只种一季无花果?无花果采摘期长(6月—11月),但春秋种植、冬季休养的空档期,土地沉默就是浪费。
“土地金贵啊!”他领记者穿行在果树间,脚下是精心规划的垄沟。无花果树枝叶舒展,投下荫凉;其下,一行行辣椒苗青翠欲滴,正结着嫩椒;行间空隙,大豆秧苗悄然挺立,豆荚初显。
“这叫‘粮经复合’。”他解释,“辣椒、大豆生长期短,耗肥少,跟无花果不打架。等无花果挂果要‘发力’了,它们也差不多收完了。”他估算,仅靠这“见缝插针”,每亩地能多“抠”出千元以上纯利。
“树要面子(挂果好看),人要里子(实际收益),都得顾着。”这分秒必争的“时间商”,是是小农生存智慧的生动演绎。
凌晨四点的“抢露人”
游俊刚的闹钟设置在凌晨四点。
进入六月采摘期后的每一天都是争分夺秒,他必须赶在太阳炙烤大地前,完成最关键的采摘。
“无花果娇气,露水一干,香气散得快,果皮也软塌,品相、口感都掉价。”他一边麻利地用指尖轻旋下一个熟透发紫的果子,一边低声解释,动作轻柔。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眼镜片,他不得不频繁地摘下擦拭。
采摘下的无花果被工人迅速转移至分拣棚里,游俊刚亲自把关。果子在他手里快速分流:按品质分类挑选,包装,寄送,运往工厂;熟透的便自己加工制作为无花果干。
明天凌晨四点,这片142亩的果园,又会准时亮起头灯的光。
那光,只为“抢”那口带着露水味的“头鲜”。这土地上的“甜”,是四点摸黑的“忙”,是猪粪转化的“巧”,是套种缝里的“抠”,更是十几个家庭五个月汗水换来的“盼”。
游俊刚的闹钟,很快又会在枕下震动,为了生活,也为了那份从泥土里长出的、带着露水味儿的“甜头”。
记者手记:
我眼里的游俊刚,镜片后的眼神温和却透着执着,脖颈上那道刺目的“V”字晒痕,像一枚无声的勋章,也像大地裂开的一道缝隙,让我们得以窥见另一种生活的肌理。
他不是传统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他身上有书卷气的底色。他的“精明账”算的是资源循环,是变废为宝,这是生存压力下的务实,更是对生态伦理的本能靠近。
这份“巧”,是对困局的拆解,是向土地深处要答案的智慧。而那分秒必争的“时间商”,在无花果的枝叶下、辣椒的翠绿间、大豆的挺立里。这不仅仅是为了多赚千把块钱,更是一种对土地馈赠的珍惜与敬畏。
他的“生态炼金术”,炼的是猪粪、是套种间隙、是凌晨的露水,更是将汗水、巧思与坚韧反复淬炼后,结晶出的那份带着泥土气息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