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特写丨手艺人王永升:制作醪糟30余年,坚持指尖上的传统甜蜜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冯堃 编辑:黄梅 发布时间:2025-07-01 16:49:00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6月30日清晨5点,城市还在沉睡,住在东兴区金牛小区的王永升已经在厨房开始制作醪糟。只见她动作娴熟地将蒸熟的糯米摊开散热,撒上自制的酒曲,搅拌均匀,装入密封盒中密封,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她已经重复了30余年。

童年的醪糟启蒙

“我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做酒曲、醪糟,目前已经做了30多年。”今年58岁的王永升回忆道。儿时的她总是踮着脚尖,站在灶台边,看父亲将一颗颗饱满的糯米洗净、浸泡、蒸煮,再将磨好的酒曲均匀地撒在温热的糯米上,父亲手把手教她掌握温度和湿度的秘诀。

随后,王永升为了做出最正宗的醪糟,开始了漫长的摸索,她多次向父亲请教制作秘诀,反复试验不同的糯米品种、酒曲比例。“做醪糟看似简单,实则讲究,从选米、泡米、蒸米,到拌曲、装坛、发酵,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口感。”王永升说。

坚守传统工艺

记者在王永升的厨房里看到,里面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一切都遵循着最传统的制作方式,不仅选用的是本地优质的糯米,泡米时间还严格控制在4-5小时,既保证了糯米充分吸水,又不会破坏糯米的营养成分。

蒸米过程中,王永升时不时揭开锅盖查看,根据米的状态调整火候和时间。“米蒸得太生,发酵不充分,蒸得太烂,口感就不好了。”王永升说。

待糯米蒸好、晾凉后,王永升小心翼翼地将酒曲均匀撒在蒸好的糯米上,搅拌均匀,并将拌好酒曲的糯米装入密封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温度很重要,太高容易发酸,太低发酵不起来。”她每天都会查看盒内情况,根据温度变化调整放置位置。要经过36小时的发酵,香甜可口的醪糟才算制作完成。

“这种手工醪糟是有温度、有感情的,每一口都能尝到制作者的心意,这是现在机器生产的醪糟无法替代的。”王永升看着眼前的醪糟说道。

外出闯荡遇挫折

“我之前还和弟弟到浙江去卖过醪糟,生意还挺不错。”王永升说。

为了打拼事业,1998年,王永升和弟弟决定去浙江闯一闯。初到浙江,他们尝试卖凉菜和醪糟,为了迎合当地口味,她调整了醪糟的做法,减少甜度,增加酒香,但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那一阵损失了500多斤糯米,心疼得睡不着觉。”王永升叹了口气。

后来,王永升决定回归传统做法,没想到反而赢得了浙江人的喜爱。“他们说我制作的醪糟甜而不腻,口感十分香甜,和本地的不一样。”渐渐地,王永升的醪糟在菜市场里小有名气,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

2012年,因家庭原因,王永升回到内江,在绿禾农贸市场继续经营她的醪糟生意。在这里,王永升的醪糟同样受到了顾客的喜爱,一个月能卖出400多斤。“我现在一年能做5000多斤,基本上都是老顾客购买,一年能卖5万元左右。”王永升说。她的醪糟不仅在本地畅销,还销售到了海南、重庆、安徽、新疆等地,甚至还通过海外华人顾客带到了美国、加拿大。

“我是王姐的老顾客了,买她家的醪糟有10多年了,每次都买了50斤左右,亲朋好友都很喜欢。”市民邓琴告诉记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手艺产生了兴趣,目前,已有20多位年轻人上门学习、咨询。王永升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们。“我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正宗的醪糟味道。”王永升说。

夕阳西下,王永升的厨房里依然飘着醪糟的香气,她看着眼前一盒盒晶莹剔透的醪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就是王永升,一位普通的手艺人,她用30多年的时光,诠释了什么是匠心,什么是坚守,她的故事,就像她制作的醪糟一样,香甜醇厚,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