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项目从对接洽谈到签约落地,前后也就一个月时间。”日前,电话那头,刚从国外出差回来的天津布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方超对记者说道。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未来业务发展以及带动当地产业上下游发展,经过多次考察,闫方超决定将总投资3亿元的布尔科技车载智能中央集成网关制造项目落地隆昌。

“隆昌地理优势明显,周边汽车制造商较多,实现产业链闭环发展相对容易。”闫方超表示,之所以选择隆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里的投资环境好。从隆昌市委、市政府到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他们很热情,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闫方超说。

近年来,隆昌市聚焦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玻瓶陶瓷“3+1”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通过创新招商模式,不断优化服务,用心用情招引好项目大项目,为隆昌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靶向招商:打出产业提级“组合拳”
今年以来,隆昌市招商引资成绩十分亮眼。1月和4月的两场集中签约活动,累计签约金额达49.4亿元,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42.1%,智能电声设备、车载网关等新型电子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成绩的背后,是隆昌市精准的招商策略。

隆昌市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玻瓶陶瓷“3+1”现代制造业体系,梳理产业链图谱,完善招商图谱,通过分析上下游关键环节,将目光投向符合隆昌产业规划且有潜力的“赛道”。
在提高招商针对性方面,隆昌市有关领导担任“推销员”。今年以来,由市级领导带队的招商专班13次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拜访鑫精合等行业重点企业。隆昌市还邀请30余批次客商实地考察。一来一往间,文轩新能源、比沃新能源等企业纷纷表达合作意向,浩宁激光等5个项目直接落地隆昌。
除了引进“高大上”的项目,隆昌市还将招商工作延伸到镇(街道)。隆昌市招商干部走村串户,与乡贤交流,挖掘潜在招商线索。这种“地毯式”走访,摸排了很多投资信息,招引了不少特色中小企业入驻,盘活一批镇(街道)的闲置厂房,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
创新模式:激活招商“新引擎”
隆昌市商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基金招商就像杠杆,撬动了优质项目落地。
为突破传统招商的资金瓶颈,隆昌市设立了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展现十足的诚意。布尔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基金招商的受益者,该企业获得数千万元资金支持。
然而,基金招商并非盲目投入,而是有严格的筛选机制。隆昌市投促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首先考量项目是否契合隆昌市“3+1”产业规划,接着从经营、财务、法律等多方面深入研判,还要评估其市场前景和行业需求。只有通过层层筛选的项目,才有机会获得基金支持。
以商招商成效同样明显。隆昌市龙头企业成为招商“代言人”,他们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资源和信誉,向上下游合作伙伴推介隆昌。在引进内高压高强度激光焊接产品项目时,山川机械积极牵线搭桥,向投资方介绍隆昌的产业集群优势,包括完善的配套体系、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便捷的物流运输。能够快速融入隆昌产业生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诸多优势和便利条件打动了企业,内高压高强度激光焊接产品项目最终成功落地隆昌。
隆昌市投促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企业之间的推荐基于真实合作经验,比政府宣传更有说服力。
“保姆式”服务:构建全程“守护网”
“县级领导+科级干部”的“双保姆”服务模式,是隆昌市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从洽谈、签约到落地投产,项目都有专人全程跟进。
隆昌市今年签约的其中两个项目,因产品订单较多,土地交付和落地投产时限要求很紧。在“双保姆”模式的服务跟进下,县级领导牵头,科级干部对接,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开会,很快就拿出解决方案。
这种服务体现在各个环节。项目前期,“保姆”主动对接,带企业负责人考察园区、讲解政策;协议拟订阶段,协助起草合同,保障企业权益;手续办理时,全程帮办代办,让企业少跑腿;企业投产后,“保姆”定期走访,收集问题,协助申请扶持资金。

四川壬润甲包装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曾婷婷曾参与了公司项目落地过程中各项手续办理,她表示:“隆昌市提供的‘保姆式’服务,为企业办了不少实事,让企业省了不少心。”
目前,隆昌市正积极与西南交通大学对接开展校地合作,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将高校的人才与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从产业提级到精准招商,从模式创新到服务升级,隆昌市用实际行动证明,招商引资没有捷径,只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务实举措为支撑,才能打造真正的投资热土。
随着越来越多像布尔科技这样的优质项目选择并扎根隆昌,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