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内江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情况和主要数据结果公布。全市4000余名基层普查人员足迹踏遍内江城乡每一寸经济热土,数万笔数据汇聚成沉甸甸的《内江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铺开了一幅甜城经济肌理的图景。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我市开展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的时期资料为2023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1349个,与2018年末(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相比,增长73.0%,从业人员544210人,增长25.1%;个体经营户259574个,从业人员658775人。
第二产业:工业稳健增长,建筑业规模扩张
工业作为内江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此次普查中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2023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2986个,较2018年末增长40.6%;从业人员123257人,增长22.0%。资产总计1876.79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97.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59.58亿元,增长24.7%。
从行业分布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位居前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数位列三甲。
建筑业同样呈现出规模扩张的趋势。2023年末,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2110个,较2018年末增长174.7%;资产总计480.74亿元,增长87.0%;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8.78亿元,增长31.3%。尽管从业人员有所下降,但行业整体规模和效益提升,表明建筑业在技术革新、管理优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房屋建筑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城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在产品产量方面,生铁、粗钢、钢材、水泥等传统工业产品产量可观,工业机器人、液晶显示屏、电子元件等新兴产品产量也实现增长,反映出内江工业在传统产业巩固基础上,积极向新兴领域拓展。
第三产业:多领域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第三产业在内江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众多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达9040个,较2018年末增长129.4%,从业人员增长71.5%,资产总计增长435.3%,营业收入增长207.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
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虽数量相对较少,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关键的资金融通作用。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121.9%,从业人员增长19.2%,资产总计增长18.9%,营业收入增长66.9%,在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253.1%,从业人员增长64.9%,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创新驱动成效明显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2023年末,全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95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4.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等多个领域均有涉及,部分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取得突破,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部分企业专注于电子元件研发生产,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断提升,逐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有43个,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3.5%。
值得关注的是,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2023年末,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7个,较2018年末增长90%;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2.8亿元,增长92.1%。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力度加大,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34亿元,增长600%;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也显著增加,分别为137件和80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逐步完善。2023年末,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达1713个,从业人员28337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8.26亿元。产业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等多个领域,且各领域在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上均有一定占比,产业体系逐步完善。部分数字技术应用业企业积极参与内江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管理、城市安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