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云刷馆”成为新潮流。在不久前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0时,隆窑遗产博物馆开启近2小时直播,吸引1.5万网友、收获3.5万点赞。这波热度背后,这座承载千年土陶记忆的场馆究竟有何魅力?
答案藏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空间构造与创新的传承模式中。
“窑”
生产陶瓷的地方,称为“窑”。在众多窑型中,龙坡窑较为特别:它依山坡而建,蜿蜒如龙,以弯状隧道的构造,让“土与火”在斜坡间完成蜕变。
隆昌,曾是世界最大龙坡窑制陶聚集区,原有龙坡窑100多条,现存58条,其中53条集中在石燕桥镇。而镇内净土村有两处明代龙坡窑遗址尤为瞩目:总长度126米,高度36米,共有42个窑仓,保存相对完整。如今,已成为延续土陶文化命脉的核心根基。
为更好地守护这份千年窑火记忆,当地依托遗址旁危房,经改建与空间重组,2020年,一座占地近4800平方米,集展示、体验、交流等于一体的土陶文化场馆——隆窑遗产博物馆建成,它填补了隆昌无土陶博物馆的空白,于2023年4月正式开馆运营。

“陶”
隆窑遗产博物馆最独特之处,在于巧妙依托原有窑址结构。顺着黄土泥砖修砌成的土制阶梯窑向下俯瞰,右侧古龙坡窑与左侧新建展馆咫尺相邻,古今交融中成就“陶”的故事。
一楼大厅内,陶罐、陶缸、碗碟、茶具等文创产品极具美感与故事,数百件泥土色陶品铺满展墙,尽显艺术张力。沿龙窑阶梯而下,二楼藏品室中,收藏有300余件土陶历史文物及相关图文视频资料。三楼体验区开放揉泥、拉坯等手工项目,零基础也能打造专属陶艺作品。
这座集多项“标签”于一身的展馆,既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展示窗口,也是省级非遗传承阵地,还身兼文物传承、科普研学、创业实践等多重功能,可容纳300人同时观展体验,为隆昌土陶文化传承搭建起多元平台。

“火”
1.5万人的在线观看单场直播,这一数据相当于头部博物馆(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和游客数量的博物馆)单日线下接待量,也见证着隆窑遗产博物馆的火热。山上是承载历史的博物馆,山下则是运用先进技术生产土陶制品的现代企业,传统与现代同处一地,共同点燃土陶文化发展新引擎。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升温,“非遗+文旅”逐渐成为文化游、乡村游的热点。隆窑遗产博物馆顺势而为,通过周末游、研学游、实践实验等方式,带动净土村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以上,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产”的良性循环。
这把“火”,源于古龙坡窑淬炼土陶的烈焰,燃于直播屏幕前观众互动的火热,更旺于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文化薪火。隆窑遗产博物馆以“非遗+产业+文旅”多元模式,在古今交融中,烧制出非遗传承的新形态,正是其持续吸引关注、保持热度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