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守土有责护安澜 深耕细作践初心——市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综述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李乐 编辑:尧一玲 发布时间:2025-06-18 15:30:04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联系电话:0832-5083888

在城市发展的壮阔画卷中,自然资源是底色,规划引领是笔触。市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职能定位,以“守底线、优空间、促发展、惠民生”为主线,在耕地保护、生态修复、规划引领、服务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答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铁腕护耕:守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落实是关键。

市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构建起“镇—村—网格员”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将耕地保护责任细化到每一寸土地。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耕地保护成效纳入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形成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的工作格局。

2025年以来,全区开展巡田3万余人次,发现并上报有效线索4条,均已按时办结。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得到有力查处,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为提高耕地质量,市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良土壤、建设田间道路等措施,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同时,深入开展土地开发项目、土壤剥离再利用等,确保全区保有耕地质量不降,面积不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制度,实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藏粮于地”战略基础日益夯实,耕地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市中区耕地保有量达24.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17.63万亩,均高于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防患未然:织密地质灾害安全网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

一直以来,市中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地灾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抓好落实,并纳入全区安全发展大局统筹安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防治工作格局,拧紧防灾减灾救灾的责任链条。

2024年以来,市中区通过避险搬迁、应急处置、排危除险、工程治理等措施实施分类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全年实现销号地灾害隐患点38处,有效保护受威胁群众552人、受威胁财产4660万元。

同时,市中区严格执行24小时地质灾害值班值守制度,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灾险情信息和避险转移信息统计、上报,聚焦灾害防范应对全过程管理,重点强化责任传导、预警发布、响应落实等环节,及时高效将预警信息和避险转移指令传递给受威胁群众,切实做到提前转移、严格管控、闭环管理。

截止到2024年,市中区已连续19年实现地质灾害防治“零死亡、零失踪、零重伤”目标。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坚定决心,是“人防+技防”并重、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网的创新实践,更是全区上下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坚实行动。

规划引领: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2024年6月,省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内江市市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市中区进入“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阶段。

据了解,《规划》严格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筑牢高质量发展空间底线。到2035年,市中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9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7.2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0.2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61.73平方千米。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法定化,使市中区在今后的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上有了法定依据,并在市中区未来10余年的发展建设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市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向宇表示。

不仅如此,市中区正全力优化空间拓展布局,调整优化开发边界,争取在开发边界外新增用地空间;分片区研究并科学布局M0工业用地,继续探索M0用地合法性,近期拟紧临现乐贤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约241.34亩产业用地;同步推进区、镇两级“国空”实施和村级“国空”的编制审批,形成一体化空间格局;探索推动深化审批改革创新,积极承接规划管理审批权下放,推行“绿色通道”、“技审分离”、“帮办代办”等政策,高效核发办理规划相关资料.....

回首过往,市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守护资源、服务发展的征程中步履坚实,成绩斐然。展望未来,该局将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开创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新局面,让城乡的每一寸土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发展光芒,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市中区实践新篇章贡献力量。

董佩佩  杨渝